#什么是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或“马邑之围”,是西汉于汉武帝元

景曜聊历史 2024-11-03 11:03:21

#什么是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或“马邑之围”,是西汉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以下是其具体情况: 1. 背景: - 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兵强马壮,直接威胁到西汉在北境的统治。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昼夜,战后西汉被迫对匈奴实施和亲政策,并每年向其进贡大批丝绸、粮食、酒等。然而,即便在和亲期间,匈奴依旧会时不时入侵汉地。 - 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变化: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巨额财富,并且在吴楚之乱平定后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实力上逐渐强于匈奴。汉武帝已有了讨伐匈奴的意愿,此前还曾遣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联合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但张骞出使五年仍未归来,与大月氏联盟计划暂时难以实现。 2. 谋划过程: - 献计:雁门郡马邑县的富商聂壹与匈奴有贸易往来,他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献计,称可以利用匈奴对自己的信任,先设下伏兵,再由他将马邑县令斩杀,让马邑举城而降,把匈奴大军引诱到马邑,然后汉军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击破匈奴。 - 决策:朝堂上就此展开了激烈辩论,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各抒己见。最终汉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决定实施这一计划。 - 兵力部署:汉武帝调动精兵30万,以卫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并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统率各部。命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人率主力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而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则另率3万多人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准备待匈奴进入伏击圈后从侧翼袭击其辎重,断其退路。 3. 事件结果: - 匈奴察觉退兵:匈奴军臣单于亲率10万骑兵进入雁门郡武州塞后,在距马邑百余里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牲畜却没有人放牧,心中起疑,便下令停止前进,并攻击附近的亭障,俘虏了西汉的一名雁门尉史。尉史为活命,将汉军的诱歼计划供出。军臣单于大惊,立即下令退兵。 - 汉军无功而返:王恢、李息率领的3万大军在得知匈奴退兵的消息后,王恢认为自己所部无法与匈奴大军相抗,便率兵而回。而韩安国等埋伏在马邑境内的主力大军数日不见动静,便率军追击,追至武州塞,不及而还。 4. 影响: - 对西汉:马邑之围后,西汉与匈奴所维持的相对缓和的边境关系彻底破裂,西汉从此结束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战略防御转为主动出击,逐渐向西扩土开郡。但同时,匈奴也开始频频袭扰西汉边境,西汉边防开支增加,边郡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不利影响。 - 对后世:马邑之谋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展示了利用间谍和诱敌深入的策略的潜力,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边境安全策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 阅读:0
景曜聊历史

景曜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