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最顶级的谋略,其实就只要把握两个字而已 历史读得越多,越能够删繁就简

易文爱历史 2024-10-27 11:45:35

古今中外,最顶级的谋略,其实就只要把握两个字而已 历史读得越多,越能够删繁就简,剔除那些云山雾罩的东西,直达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人性而已,而人性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又归于两个字:利益。 古今中外,所有顶级的谋略,最终其实也就只不过是把握了“利益”这两个字而已。 横空出世的强人嬴政,积聚数十代先祖的力量,领悟到了这个最顶级的谋略之后,六国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土鸡瓦犬耳,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纵横家苏秦耗尽毕生心血,将六国联合起来,组成合纵抗秦的联盟,看上去似乎让秦国岌岌可危了。但秦国只要丢出一块狗骨头,立刻就让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土崩瓦解。这就是利益的力量! 秦国对六国,或打或拉,一会儿打,一会儿拉,要么打这个、拉那个;要么打那个、拉这个。六国就这样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被彻底消灭,其实,全是因为利益而已! 至于大秦帝国覆灭之后,楚汉相争,本是弱势的刘邦能够反败为胜,最后干净、彻底地消灭项羽,靠的依然是动用利益的力量。 刘邦通过利益的诱惑,使得本可成就三足鼎立之势的韩信心甘情愿接受他的驱使,刘邦与韩信合二为一,项羽哪里扛得住这番胖揍?最终被逼得只能乌江自刎。 可怜的项羽,只有妇人之仁,却不知晓如何摆布利益,广罗人心,最终就连一直死心塌地追随他的范增都愤然离他而去,真可谓竖子不足与谋! 再看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从小就是一副守财奴的作派,吃进他嘴里的利益,谁都别想他吐出半分来!据说,崇祯为了节约,甚至还经常派人到宫外去采买物品,还要仔细询问价格。 假如崇祯皇帝能严格在个人享受方面厉行节约,而在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上舍得花钱,他或许还能实现大明王朝的中兴之梦。 但遗憾的是,崇祯把守财奴式的节俭贯彻到了他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国家在他手里日益凋敝,而他的私囊却饱得出奇——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皇宫里搜出的白银就高达3700多万两,这还不包括黄金和其他的珠宝。 1644年,李自成攻下太原,兵锋直指北京。感觉大难临头的崇祯皇帝这才急匆匆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以及户部和兵部的官员商讨应对之策,他想把守卫宁远的吴三桂紧急调来拱卫京师。 但当崇祯皇帝听吴襄说,如果把吴三桂调来京师,至少需要100万两白银的军费时,他犹豫了,因为,对他来说,要他从自己的私人腰包里掏出这100万两白银,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尽管崇祯皇帝知道自己的私人腰包里,仅白银就多达3700万两。但他就是不舍得掏出这笔钱,而且,他还理直气壮地认为,国家有难,凭什么要我这当皇帝的掏自己的私人腰包?于是,此事就此作罢。 半个月后的夜里,已经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默默地在煤山上吊,一夜之间,江山易主。到死,他都没能带走那3700万两白银的一分一毫。 崇祯皇帝的悲哀与愚蠢之处就在于:身为一国之君,却看不透“利益”二字蕴含的巨大力量,却不懂得如何通过利益的调配来积聚人心。他永远不能明白所谓“财聚人心散,财散人心聚”这句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越是想要把利益紧紧抓在自己手里,到头来越是一无所有,连性命和江山都没了!

0 阅读:0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