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痕文学的评价# 伤痕文学出现在我国革故鼎新之际,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其对改革开放的实行,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所谓“伤痕文学”,是“文革”刚结束时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或说是文学思潮。 那些被冠于“伤痕文学”的作品,勇敢地突破了一些当年的“禁区”,对“文革”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为后来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继而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其突破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若不捅破只能歌颂不能揭露的那层窗户纸,怎么“反思”?遑论思想解放?又怎么进行改革开放? 另外,没有伤痕文学的突破,就没有后来以张贤亮作品为代表的反思文学;更不可能产生陈忠实、莫言、余华等人的那些作品。 但这批“伤痕文学”作品的作者们,毕竟是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所以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这就使得这些作品和后来的“反思文学”相比,在思想深度上显得较肤浅,在艺术表现上显得比较幼稚。 首先,从思想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批判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去探究浩劫产生的原因,而较忽视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等对人们的影响。其对那些罪行的谴责,多局限于"坏人做坏事"的认识,常表现出一种忠心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的前提下,对“四人帮“之流行为的谴责。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的幼稚——这从许多作品中便可看出: 其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公式化、矫情做作的东西不少。 另外,出于"伤痕文学"作者们积极关注现实的强烈责任感,他们常常会压抑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这使作品的情感表露不免趋于肤浅。 其三,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只流于表层,没有在反映灾难的同时,也展现人们面对灾难时的崇高人格和思想的一面,从而只能引起人们"兔死狐悲式"的同情,而不能给人以永恒的的震撼和心灵的升华。这“期期艾艾、如泣如诉”的表现手法,确实给反对伤痕文学的人们留下了软肋。 对”伤痕文学”的本质和特点,其实很多人都不甚了了,这从很多人将“伤痕文学和后来的“反思文学”混为一谈,将凡是有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内容的作品,都统统称为“伤痕文学”等可见一斑。 “伤痕文学”在某些人的眼中,是一个很负面乃至反动的东西。因此很多喜欢抹黑、攻击莫言的人,就将其作品归为“伤痕文学”的范畴以大肆挞伐! “伤痕文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肯定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占有特殊的位置。
#关于伤痕文学的评价# 伤痕文学出现在我国革故鼎新之际,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是一
乐枫谈情
2024-10-16 14:16:4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