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溪谷属骨,皆有所起”,这点明溪谷连通于骨的结构关系;《灵枢•卫气失常》:“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髓者也”,这点明溪谷与骨的功能关系。《灵枢•决气》则将髓液进出骨空的过程完整论述为:“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屈伸,筋及肌屈伸,挤压溪谷空隙,实现髓液流动。《灵枢•五癃津液别》点明骨空髓液流出过度之病变:“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如《素问•痹病篇》所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于骨空,骨空津液卫气不行,则为骨痹,此骨空流出不畅之病变。
但是,在津液进出骨空的具体路径上,古人并不是很明确,只能取像比类,认为津液是像水一样渗进、渗出骨空的,所以用“淖泽、泄泽”的词语来形容。
彼时医家确实发现了长骨上的滋养孔,以其解剖之细致,发现这些滋养孔中穿行的小血管也是可能的,但古人并没有形成“血管滋养骨腔”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内经》在涉及骨的论述时,只讲津、髓,而不言血。
骨空概念,是《内经》医家形成“肾为封藏之本,主藏精”观点的支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