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的逼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不得不踏上了一段充满危机的西逃

鹏举谈历史 2024-10-03 13:55:40

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的逼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不得不踏上了一段充满危机的西逃之旅。这次逃亡不仅是为了避难,更是一场意外的历史转折。 事情的开端是辅国公载澜的急报。他匆忙赶到慈禧面前,告知外面的动荡局势。虽然内心焦虑,慈禧却在表面上保持镇定,声称要坚守北京。载澜见状,急切地劝说:“太后,局势危急,您必须离开!”尽管不情愿,慈禧心中早已暗自盘算。 光绪皇帝则希望借此机会与列强谈判,试图重新掌握权力。慈禧看穿了他的想法,心中暗喜。 为了避免引起外界的注意,慈禧换上汉服,带着光绪皇帝悄然从紫禁城北门出逃。一路上,王公大臣和侍卫们紧随其后,这段逃亡之路被称为“西狩”,看似是在打猎,实则是在隐匿。 她们的第一站是怀来县。由于事发突然,县令吴永未能提前接到通知,得知慈禧要经过,急忙前来迎接。慈禧关切地询问他的近况,聊着聊着,竟泪水夺眶而出。吴永见状,也不禁动情,场面令人心酸。 情绪稍微平复后,慈禧口渴得厉害,便问:“这里有没有吃的?”吴永心中一紧,原本准备的丰盛宴席早已被抢光,只剩下三锅米粥。尽管如此,他还是端上了粥。慈禧却笑着说:“在这种情况下,有粥就已经很好了。” 不久后,太监李莲英来报,慈禧想吃鸡蛋。吴永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五个鸡蛋,心中暗自得意。然而,慈禧吃完鸡蛋后仍不满足,想抽烟。可在战乱中,烟也难寻,吴永只好把自己抽的烟送给她。 在怀来县稍作停留后,慈禧一行继续西行,途经鸡鸣驿时,她发布了罪己诏,批评大臣们误国,宣称大清要“卧薪尝胆”,进行改革。 逃亡的旅途艰辛,物资匮乏,慈禧决定前往西安。西安作为历代王朝的都城,远离北京,成为她的临时避难所。然而,各地总督纷纷上书,劝她回京和谈,慈禧却坚决拒绝。 她觉得北京不安全,离开后心情稍微放松,听说一处驿站有康熙的题诗,非要上山观看。陕西巡抚早已准备周全,慈禧心中暗喜。进入陕西后,她常常停下轿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光绪却调侃道:“若不是被迫逃难,或许心情会更好。” 然而,刚到西安不久,八国联军向西进军的消息传来,慈禧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谈。她将战败的责任推给义和团,声称是义和团破坏了清朝与列强的关系,并对支持义和团的大臣们进行了惩处。随后,她授权奕劻和李鸿章与列强进行和谈,自己则在西安暂时安养。 为了尽快平息事态,慈禧采取妥协的和谈政策,清廷很快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各国的要求几乎都被满足,承诺保障慈禧的安全。准备返京的她,却遭到满族大臣文悌的劝阻,认为现在并不是回京的好时机。然而,慈禧不为所动,严厉斥责文悌,毅然启程返回北京。 返京途中,慈禧接连召见地方大臣,借此推卸自己的战争责任,并与他们探讨国事。她还不忘与列强示好,乘坐龙舟渡过黄河时,发布上谕,称凡有洋人观看龙舟的,皆不得阻拦,并表示回到北京后要接见各国公使夫人,重修旧好。 最后一段返回京城的旅程,慈禧是乘坐火车完成的。火车的终点站是马家堡,迎接的队伍早已在此准备好,京城的文武百官悉数到场,许多外国人也前来围观,慈禧向他们挥手致意。 回到紫禁城后,慈禧的西逃之旅画上了句号。在她的安排下,光绪皇帝接见了各国公使,而慈禧也与各国公使夫人见面,清廷与列强的战争关系彻底结束。尽管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慈禧被迫西逃,但这次逃亡也让清廷意识到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开始反思并着手进行改革。 慈禧的西逃之旅,成为清末新政的催化剂,让清廷意识到国力的不足,开始施行新政,为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这一事件无疑是清朝走向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0 阅读:0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