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三千也要留在大城市
醒醒张
2024-09-23 12:40:26
大城市很特殊的一面一直长期被忽视。我说的不是挤地铁吃外卖,我说的是更深入的后现代状态。
其实北京已经到了一个很独特的状态,就是社会草根和中下阶层其实已经基于互联网形成了非常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组织。
这里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其实是豆瓣小组。
在豆瓣小组里面,有大量的合租房的消息,甚至还会有拼床的招贴。没错就是拼一张床。显然可以看出这群人相当不理想的经济状况。
与此同时,这群人往往会基于很后现代叙事的生活方式和族群认同,来形成很鲜明特质的群体,并且会建立微信群,组织线下的活动。
典型的,有彩虹群体,青年旅社,驴友,宠物救助
帮扶,还有饭搭子,基本都是陌生年轻人组建的亚文化圈。这些亚文化圈基本是去阶级化的,毕竟有钱没钱都可以参与。但大体来说绝大部分是北漂的草根群体和普通北京市民。
我具体接触的很少,但是少有的几次体验其实对我来说非常文化冲击。首先最典型的是他们聊天非常细碎,以及聊天的时候特别特别直接。无论开心生气还是什么。最后就是他们的具体的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眼里相当相当自由。
其实他们总会让我想到贴吧的吧友。一种远离建制的土壤生出来的自由的味道。但因为他们没有根,所以虽然有土壤的味道,但本质是和空气一样飘在空中的。
比如可能做过十几份不同的工作,比如租房的时候换过十几处的住所,比如非常频繁的更改亲密关系的对象,比如鼻钉眉钉唇钉。比如完全不同于我的消费习惯,比如太多我闻所未闻的小众文化,比如住在最偏远的城中村但是每天都去酒吧。
我到现在依然认为这是很独特的文化体验,而且我也认为这群人确实拥有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由。
但也是有了这样的坐标系,我反而更看明白了自己。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其实更接近于政治语境里的右派。我其实是非常在乎有序体面的秩序的。我也非常在乎基于工作家庭和共同特质而建立的社交关系网的,对于我来说,我认可的生活方式依然是有车有房有办公室的工作有婚姻有孩子有朋友有好邻居。周末去公园美术馆,时不时家庭吃顿大餐,和熟识的朋友们聚会一起玩耍,长假的时候去日本欧洲旅游。
(字数已超,请从上面第三张图片继续阅读,谢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