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上将的酒量有多大?年轻时一次能喝5斤白酒。70岁时能喝两斤茅台。 1985年1

阿明聊娱乐 2024-09-17 18:04:27

许上将的酒量有多大?年轻时一次能喝5斤白酒。70岁时能喝两斤茅台。 1985年10月,南京的一家医院里,开国上将许世友在病床上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身患重病的他,常常在疼痛中昏迷不醒。医护人员用了高剂量的镇静剂,效果却微乎其微。一位亲属提议,用他最喜爱的茅台酒试试。于是,家人用筷子蘸了几滴酒,轻轻涂在他的嘴唇上。奇迹般地,许世友安静了下来。 回顾他的传奇一生,酒是不可或缺的元素。8岁那年,许世友进入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他的师父酷爱饮酒,腰间常挂着一个酒葫芦。每当师父施展醉拳,威力无穷,令人叹为观止。受师父影响,年幼的许世友开始对酒产生兴趣。初尝美酒,他发现酒后力量倍增,思维敏捷,武艺更加精进。 革命年代,他的酒量和战斗力一样令人敬佩。红军时期,军中严禁饮酒,但他是个特例。他的挑夫背负的不是书籍,而是装满酒的坛子。有同志对此不解,质疑军纪。徐向前元帅笑着回应:“谁能喝过他,也可以喝酒。”大家这才心服口服。 长征途中,红军途经一座彝族山寨。寨主以酒量著称,设下“三碗不过岗”的规矩,凡是过往之人,必须饮下三大碗酒才能通行。许世友得知后,欣然接受挑战。他带着美酒前往,与寨主对坐。篝火熊熊,鹿肉飘香,大碗如盆,酒香四溢。许世友豪爽地一口气喝下三碗,寨主见状,肃然起敬。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好友。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山寨,未费一兵一卒。临行前,彝族同胞纷纷送上美食,为他们送行。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年73岁的许世友被任命为东线前敌指挥。他需要一位可靠的副手,想到了老战友刘昌毅。多年未见,他不免担忧对方的状态。两人约定见面,许世友拿出珍藏的茅台,共同畅饮。按照昔日的习惯,他们空腹饮下第一杯,然后畅谈往事。几瓶茅台下肚,许世友看到了刘昌毅依旧的豪气。当他再次拿出两瓶酒,试探性地问对方是否还能继续。刘昌毅毫不犹豫地表示:“不怕牺牲,还怕喝酒?”许世友满意地点头,当即决定由他担任副司令。 晚年,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癌症的折磨让他饱受痛苦,常常处于昏迷和惊厥状态。即便如此,他对茅台的喜爱从未减退。据说,他一生饮下的茅台可以装满几辆卡车。他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购买这种美酒,每天都要喝上一瓶。 1906年,许世友出生于河南省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八岁时,一位云游至此的少林寺武僧改变了他的命运。武僧发现他天资聪颖,便将他带至嵩山少林寺,开启了他的武学之路。 在少林寺的岁月里,许世友刻苦训练,精通了十八般武艺,从拳脚功夫到兵器使用,无一不精。他还掌握了轻功等高深技巧,年纪轻轻便在寺中崭露头角。然而,十六岁那年,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来,他迫切希望回家探望。但寺规严明,弟子不得擅自下山。情急之下,他挑战寺中武僧,凭借高超的武艺一路闯过四道山门,终于得以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后,社会动荡,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武艺,他在部队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备受信赖的将领。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战功赫赫。然而,他对酒的热爱也是众人皆知的。每逢战事紧张,他总是带着浓烈的酒香,带领部队冲锋陷阵,成为战友们口中的“酒将军”。 尽管嗜酒,但他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不影响军务,他制定了“三不喝”的规矩:战前布阵不喝酒、指挥战斗不喝酒、打了败仗不喝酒。 长征结束后,许世友和战友们在陕北得以休整。在一次聚餐中,他展现了惊人的饭量和酒量:一顿饭喝下五斤烈酒,吃了三十多个包子和近十斤羊肉。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月薪约四百元。虽然收入颇丰,但对于他对茅台酒的喜爱来说,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茅台酒当时每瓶售价一元,扣除日常开销,他每月能购买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秘书建议他撰写回忆录等作品,以稿费补贴。但他坚决拒绝,认为稿费应全部上缴党组织,绝不能用于个人消费。他的原则性使秘书不得不另寻他法。最终,秘书找到了一位当地的酿酒师傅,酿制出与茅台口感相近的酒,用茅台酒瓶装好,供他饮用。他虽知情,但并未计较,依然饮得畅快。 然而,长期的饮酒习惯最终影响了他的健康。八十年代初,医生诊断他患上了肝病,建议他立即戒酒。尽管明白病情的严重性,他仍难以割舍对酒的热爱。他在房间的床底、鞋盒、天花板等角落藏匿酒瓶,趁无人时小酌几口。 病情加重后,许世友终究未能战胜病魔,溘然长逝。遵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家乡的半山腰上,面朝着他深爱的土地。 如今,在河南新县的群山之间,许世友将军墓前堆满了茅台酒瓶,形成了一堵独特的酒墙。人们以这种方式,缅怀这位传奇将军。 来自 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编. 红色名人印迹[M]. 2014

0 阅读:644
阿明聊娱乐

阿明聊娱乐

喜欢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