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望(九月十一日周三)《神兽开学了,

来学斋吧 2024-09-12 16:15:36

一百三十 、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望(九月十一日 周三)

《神兽开学了,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一文也算是这次巴黎之行的封笔之作,当时算下来有131篇,但在近几天的梳理整理后,剔除重复的两篇,计有129篇,约15万字,平均每篇1100余字。除在网络平台发表外,我将文字又作了进一步审校后,形成WORD文档,便于今后保存。

在形成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以及亲朋好友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并就一些选题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他们的许多真知灼见,使我受益良多。今天又接到我的好友,洛阳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司卫平先生专门给我写的点评文章。卫平兄向来以大气恢宏的作品题材,素朴缜密,清隽流丽的作品风格以及老道犀利,文采斐然的文笔而著称文坛,多次获得全国、全省大奖。他礼贤下士,能为我这“豆腐块”的小文点评指点,实乃幸也,特此全文照录,权作第130篇的压卷之作。

活出生命质量的来学斋先生

----《旅欧见闻录(巴黎印象记)》读后

司卫平

于今年(2024)的4月2日上午,我给来学斋先生打电话,没有接通。至中午,兄长在微信中告诉我:“兄弟好,我在巴黎。国庆节前回去。”并且发了一张他和嫂夫人一同出机场的照片,和他到达巴黎后写的两篇“巴黎印象记”,其中之一是《机场随处可见是中文》。

巴黎今年要举行奥运,去往法国的游客肯定很多。我当时有这么个印象,来先生肯定是借着探亲,去看一下奥运会,这是个很不错的时机。当我看到《洛阳晚报》“三彩风”专栏刊载他写的“巴黎走笔”系列文章时,自认为还是预见对了。

中国人最熟悉的西方国家,莫过于法兰西共和国了,这全是因为了“马克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大批革命志士赴法勤工俭学到“巴黎公社”的《国际歌》,这些都是熟悉的字眼;再到后来中法建交,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近,我在微信上问候来先生,得知他已经写下了一百多篇的随笔,取名叫《旅欧见闻录(巴黎印象记》,而且以文件的形式发给了我。

写作之余,我开始一篇一篇地读。当看到第五篇《一座让人看后嗟叹不已的博物馆》,来先生文中是这样写的:“当重点看完中国展厅的“远古中国”“古典中国”和“佛教中国”三大部分展览后,感到十分地震惊,在这座40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仅来自中国文物就多达2万余件,足够装备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了(收藏的文物数量几乎与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大致相同)!……在该馆收藏的佛教雕塑中,有8件来自中国龙门石窟。……另一件是来自洛阳金村大墓罕见的铜簋。器物保存得非常完整,错金银纹饰闪闪发光,尽显东周王室气度。”看到这里,感觉巴黎和洛阳竟是那么近,又是那样的让人五味杂陈。

在第十五篇《巴黎有座纪念华工的纪念碑》中,读到这样的文字:“1914年6月28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五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火,这其中包括了距离战场万里之遥的中国。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们不是提枪上阵的战士,却以血肉之躯为协约国一方提供着战争支援。总计14万名赴欧华工中,法国招募了4万多人,英国招募达10万人。法国招募点遍布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省份。……中国人身上的质朴、坚毅和自制能力,颇受法国女子青睐。据战后统计,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佣合同而留在了法国,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居法国的中国人。”

我看来先生写在巴黎及至法国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甚至是琐碎的,但生活和生命本不就是由一点点的琐碎所塑造的。他从巴黎的博物馆、歌剧院、旧书摊……写到巴黎的菜市场、城管、小偷和巴黎的狗屎;也写到了巴黎公社墙、马克思和巴黎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写到巴尔扎克、雨果的故居,巴黎的音乐节,和安葬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72位对法兰西做出过非凡贡献的“先贤祠”;写到法国香水文化,法国时尚的代名词一一可可.香奈儿,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写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100年前的巴黎奥运会,和现在正在举行的2024奥运会;还写了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及医疗保障,时隐时现的亲情和友情,以及自己的异乡感悟,更是点睛之笔。

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写了很多。在这个129个小篇幅的组合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巴黎、乃至是法国。一幅宏大的文化景观和世俗画卷,隐隐看出法兰西民族浓浓的文化氛围,自由自在的文明气息,和一个民族的气韵。看一遍,你等于也到巴黎去了一趟,而且了解了许多著名的地标和当地的风土民情。也许,你会说,文人的文笔也许就是这么点作用,但这么点作用不就是文化和文明吗?文化的载体,文明的传导和交融,不就是人类发展的钥匙和桥梁吗?

我一直认为,活着的人,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活成抹布的人,为了生活擦来拭去,浮光掠影惯了,忙忙碌碌却没有理解生命的实质,可视为生活中人;一类是活成砂布的人,过处留痕,勤勤恳恳打磨着生命本质,塑造着生命的意义,我称之为生命中人。来兄学斋先生,在我的认为中,属于后者,毫无疑问而坚定不移。

“人是过客”。不是从小巷里经过,不是从大路上经过,不是从山水间经过,而是从人世上经过。“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眨眼的事儿,就过去了,“过客”的使命就完成了。但你怎么让“过客”的身份,在疾速闪过时,拉出一道长长的光影,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来兄学斋先生便是能拉出一道长长光影的人,至少在洛阳,没有人不承认。他在洛阳,主编过“志书”,主导和指导过许多志书的编纂。他把从郑州大学历史系学到的知识,以及后来干中学、学中干积攒起来的学问,全都奉献给了洛阳。洛阳的历史,包括现当代史,无不镌刻着他的名字,这就是他的生命所拉出的一道长长光影。

人常说“漫漫人生路”,似乎人生很悲凉。实际上,相对于“白驹过隙”说,漫长的是人的心,蹉跎的也是人的心,因为人的心一直在想抹布的事儿,而没有想砂布的事儿。

的确是这样,当你饱蘸着生命的汁液,书写着生命的质量,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爱,充满着对世界的热情,生活和生命怎么会感到不充实、不蓬勃、不熠熠闪光?

我很羡慕和佩服,我的老兄学斋先生。除了羡慕和佩服他处处留心的写作方式,更加羡慕和佩服他的锻炼方式,今年,不,严格说是小半年竟投了13000个三分球。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老兄学斋先生,永远充实、蓬勃、熠熠闪光,做个老而不朽的老青年!

0 阅读:0
来学斋吧

来学斋吧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