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六、中法百年大事记略(八月三十一日
周六)
在参观巴黎的各大博物馆时,经常会发现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文物,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馆中6万多件藏品涵盖亚洲大部分地区,纵贯5000多年历史,其中中国文物竟有2万件左右,约占1/3。这些文物是中法百年交往历史的见证,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法国趁机威迫清政府签订《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10月24日在广州黄埔港法国军舰“阿基米德”号上签订。通过《中法黄埔条约》,法国得到了和英国通过《南京条约》、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同等的在华特权。
186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处于其统治的鼎盛时期。这一年秋天,英法联军由浙江沿海北上先后攻占了北塘、大沽、天津,攻入北京城,接着便进入圆明园中大肆抢掠,稀世珍宝劫掠一空,并丧心病狂地纵火焚烧,在三天三夜的大火里,圆明园沦为了一片焦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领土和主权。
1883——1885年中法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起的。战争在越南和中国东南地区等地展开。中国在东南地区战败,在广西镇南关和越南境内取得大捷,导致法国茹费里内阁倒台。中法战争, “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最后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使法国势力开始染指我国的云南和广西。
1900年4月,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是巴黎第五次举办博览会,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11届博览会。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八国联国攻下北京城后无恶不作,烧杀抢夺,百姓流离失所。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也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的召开地点在上海法租界,期间由于法国巡捕房的干扰,打乱了会议进程。当时法国与中国的关系复杂,加之共产国际代表的出席,使得会议成为法国当局关注的焦点。在会议召开前夕,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突然派出数百名巡捕,不分昼夜,对李达等共产党人进行严密监视。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忽然闯进来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说是来找“社联的王主席”,又说找错了地方,然后匆忙离去。他走后不久,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的包围与搜捕。会议的最后一天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积弱多病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1920年底,共有21批近2000名有志青年与知识分子为追求新知先后奔赴法国,包括蔡和森、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徐特立、蔡畅、许德珩等,他们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并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谛,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过程,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党输送了一批有充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怀有深深的敬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外曾出现过几次比较集中地学习《法兰西内战》和巴黎公社经验的活动,巴黎公社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其意义和影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学习,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巴黎公社的认知和宣传活动,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作出中法两国建交的历史性决定,打开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门,为处于冷战中的世界带来希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揭示历史伤疤,不只是为历史而历史,更不是制造历史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历史教训和智慧,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改进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道。中法建交60年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对两国关系及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