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周恩来总是一贯帮毛主席升到顶端,自己却拒绝一把手的位置。 今天读了周总理的传记,终于找到了答案。 1949年10月1日周总理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这项任命,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周总理有所了解了,主要是大家一直认为,只有温文尔雅的周总理才能担任此项大任。因为在大家心中,一说到毛主席就是一把手,一说到周总理,就是毛主席身边最得力的干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换言之,为什么周总理宁愿把毛主席推到最高位置?他自己甘愿当二把手。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周总理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担任决策层,而是适合去做具体的工作。 在中国人心中,但凡是伟人,都有多层性格,比如毛主席说过,他自己身上更多的是“虎气和猴气”,而周总理身上更多的则是“鸽性”。 周总理给人一种善良温暖,温文尔雅的感觉,主要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周总理在传记中自己回忆说,他小时候常常是在叔叔家生活的,他的养母终日守在房中读书,他安静的性格就是从养母身上继承来的。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认为,周总理的性格从小就养成,比如在穿着方面,周总理比较喜欢穿干净的西装,认为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好的,遇到喜欢的女孩子也不会轻易表白,而是采用写写情书的方式。 所以在此后,即便是参加革命,周总理做事从来不会走极端,而是善于统一矛盾,被大家称为“和事老”,但要注意,周总理并不是“软骨头”,只是因为他做事谨慎,没事十分的把握不会轻易做决定,所以党内的很多大事小事,周总理都做的井井有条。 因为,在他从上海到了苏区后,尤其是见证了毛主席的领导天赋后,他认为,如果以后要想让革命成功,他和毛主席必须要分工明确,所以周恩来可能认为,毛主席的性格更适合担任一把手。 这和生活环境有巨大关系,周总理生活在江南文化,但毛主席生活在湘乡文化,毛主席从小出生在农民家庭,很小就干农活,做错事还经常被父亲大骂,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反抗父亲反抗族长的性格。 另外在穿着方面,毛主席就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即便他依然是一个白面书生。因此,毛主席的这种性格,在周总理看来,更适合领导全局。 第二,周总理认为毛主席的才能在他之上,至少在军事上没人能超过 1930年周恩来在上海工作时,就经常听说苏区“朱毛”红军很厉害,尤其是毛泽东,擅长游击战,但很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同志,都很排斥他,认为毛泽东打仗不按套路,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是等到周恩来真的来到苏区,尤其是亲眼见到毛主席打仗的方法后,或者说和毛主席大量的接触后,周恩来觉得毛泽东是个天才,不仅在军事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十分突出。 所以当时他就有了让贤的打算,实话说,在遵义会议前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在党内的威望极高,甚至长期都处在一把手的位置,但周恩来不能贸然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然没人同意。 一直到等到湘江战役惨败后,这时候大家纷纷要求换了领导(博古和李德),如果才这样下去,剩下的3万人也都打光了。如果此时,周恩来握住一把手的位置,大家是完全没有意见的,但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建议让毛主席加入决策层,这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久,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建议下,毛主席成为了党内的最高领袖,特别是他领导了“四渡赤水”这场经典战役后,大家彻底对毛主席信服,等到红军长征过后,毛主席在党内一把手的位置已经稳如泰山了。 那么很多人就问,周恩来难道就甘愿让贤毛主席?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周总理不仅人格善良,而且是个非常无私的人。 退一步讲,担任周恩来身上有一丝的如张国焘之流的自私,那就不会有让贤的美谈,这也充分说明,周总理识大体,顾大局,他是完全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着想的,他知道只有毛主席才能领导革命胜利 解放后,周总理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来没有过其他想法。 中国人都说,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周总理就是这样,每次有重大的决定,他都先让毛主席审阅,从来没有私自做过什么决定。 比如尼克松访华时,前前后后的大事小事都是周总理忙前忙后,等到尼克松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和他谈的就是哲学问题,如果周总理也去和尼克松谈哲学,那尼克松就累死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毛主席和周总理风雨同舟50多年,两个人心照不宣,早已经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对中国革命来说,这两位伟人,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周恩来总是一贯帮毛主席升到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8-24 17:00:54
1
阅读: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