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后,大唐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副空架子。在剿灭黄巢起义中,有两个人,是常常会

混沌于浮云 2024-08-08 23:38:54

黄巢起义后,大唐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副空架子。在剿灭黄巢起义中,有两个人,是常常会被提到的。因为正是他们俩人,黄巢才走向灭亡。这两个人,一个是盘踞山西的晋王李克用,一个是盘踞河南的梁王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政治剧变和诸侯割据并存的时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朝代更替的频繁,还有在各地割据势力的兴衰。讲述这一历史段落,不得不提到李存勖及其所建立的后唐如何被石敬瑭所灭。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政权被统称为“五代”。 与此同时,中国南方则出现了十多个割据政权,如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统称为“十国”。这一时期,不仅是地理上的多元化,也是政治权力斗争的集中展现。 在后唐,李存勖试图中兴唐祚,意图重现唐朝的荣光。然而,政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李存勖作为后梁的一名将领起家,后来推翻后梁自立为帝,建立后唐。 他在位期间,力图强化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他的统治也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和不断的战争。 李存勖去世后,其子李从益继位,不久即因政变被李从珂废黜。李从珂虽位居皇位,但其正统性始终饱受质疑。 在后晋时期,针对李从珂及其年号的描述,总是不可避免地加上一个“伪”字。这一做法源于当时的政治态势,后唐将后梁视为僭越,以此证明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继承者。 此后,石敬瑭同样标榜李从珂为僭越,以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形象——唐朝的复仇者。在这一系列的政治角力中,李嗣源代表唐朝的终结,而石敬瑭则从李从珂手中夺回了所谓的“天命”。 然而,石敬瑭自立后唐的手段并不光彩。他甚至承认了北方强国契丹的君王耶律德光为父,并将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耶律德光的支持和封号——大晋皇帝。 此后,耶律德光支持石敬瑭南征后唐,最终导致李从珂在战争中自焚身亡,随之而来的是后晋的建立,成为五代的第三个王朝。但石敬瑭此时更像是耶律德光的傀儡“子帝”,这一事实预示着后晋的不稳定命运。 更大的影响是,由于幽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人手中,使得中原北部的战略防线大开。当后晋的第二位君主继位后,他企图摆脱契丹的控制,这种独立倾向引发了契丹的再次南侵。后晋不久即灭亡。 在此背景下,契丹扶持李从益即位,但此时唐朝已失去昔日的影响力。河东、北平的地方势力领袖刘知远趁乱在太原称帝,国号汉,成功将契丹人驱逐回北方。在平定中原之后,刘知远随即消灭了傀儡皇帝李从益,开启了五代第四朝——后汉王朝。 刘知远的称帝与后金的国号有关,显示他的政权同样源自后金。刘知远的天命论并非源于禅让或征诛,而是基于他成功“驱逐鞑虏”的军事功绩。 然而,尽管理论尚需完善,后汉王朝并未持续太久。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政权更迭迅速发生,枢密使郭威借助其在朝廷中的军权优势和个人威望,迅速取代了后汉,建立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 与此同时,南方则形成了江南七省的割据局面,被称为“十国”。这些政权分别是:位于四川的蜀国、湖北的荆国、湖南的楚国、江苏的吴国、浙江的越国、福建的闽国和广东的汉国。 关于“七国”与“十国”的疑问,可以从四川的历史变迁中找到答案。原先,四川由王建所建立的前蜀国控制。然而,唐庄宗李存勖灭掉前蜀后,他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后来又使四川独立,建立了后蜀国。 因此,历史上将这两个由不同家族建立的四川政权视为前蜀和后蜀两个独立的国家。 此外,江苏的吴国在杨行密的领导下后来由徐知诰篡夺,徐知诰恢复了自己的本姓李,并将国号改为唐,建立了南唐。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增至九个。 尽管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五代的结束,但十国中的一些政权依旧存在,包括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和北汉等。宋朝初期,消灭这些割据政权是其统一全国的首要任务。 宋太祖赵匡胤采用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逐一平定这些割据政权。在赵匡胤976年离奇逝世后,其弟赵光义继续这一统一大业。到了979年,宋朝终于完成了对这一混乱时期的统一,将这些割据政权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 参考资料:吴松弟. 中国移民史 第3卷 隋唐五代时期[M]. 2022

0 阅读:50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