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六七十年代(十一) 乡亲们这几年富足了,除了表现在铺张浪费,并没有其他特色。

梦楼随笔 2024-08-04 20:32:00

回忆六七十年代(十一) 乡亲们这几年富足了,除了表现在铺张浪费,并没有其他特色。更不会去研究当地食材,因地取材用心烹饪。 我对他们现在的吃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有次回家,桌上放一堆鸡枞菇,邻居送的。母亲说,季节一到,这位芳邻每天扎进大山深壑,什么地方出菇,她心里有张活地图,每天背回一筐。留一点自己吃,随缘送掉一点,其余卖钱。至于菇怎么吃,往汤锅一扔了事,或伴地瓜油煎。有位大叔,闲暇无事在经过村前的溪里捞沙蚬,收成好的话能卖几十元。在当地,沙蚬一律熬汤。 老家的菜肴没有让我在意过,但童年在老家挨过饿,虽然仅仅两三年,却留下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记忆。 记事时,父亲决计将屋子建成高大上,多花许多钱与粮。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小妹撞上小儿麻痺症,又花了几百元,不只是一贫如洗,还有一大笔外债。每逢节日下午,父亲就跑到学校打球去,一个人练球技。奶奶如发现我家烟筒不冒烟,就走过来,掏两三块钱叫母亲去割块肉,将节日应付过去。如果没有奶奶救济,母亲眼巴巴等不来父亲,也只好熬地瓜渣多舀一杯米,在满村肉香中沉闷喝这忆苦粥。 别人天天有稀粥喝的时候,我们天天喝这地瓜渣喝。上学路上一肚子水咣得难受,第二节课肚子咕咕叫,放学路上,想早点回家再喝,也走不快了。腿脚使不上劲,眼前还常发黑。 为什么不抓鱼捞蚌?为什么不釆野果菇蕈充饿?大人没空,小孩不懂。 更深入一点说,一是不懂烹饪,再就是缺油水。 七十年代中期吧,父亲托纸厂电工扎一具电鱼机,每次都能带回几十斤鱼获,五六斤黑鱼也不罕见,鳝鱼老鳖也不少见。但我对吃鱼印象很少,唯一有印象的是豆豉炖鱼。一盐二酱,豆豉也很珍贵,所酿有限,大概都是白煮。对一个长期不闻荤腥的孩子来说,现在算得上稀罕的水中珍品,也仅比地瓜强吧。

0 阅读:9
梦楼随笔

梦楼随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