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盛传陈诚要取代何应钦担任军政部长,何应钦大骂说:“我当师长时,他连营长都不是,有什么资格来当。” 何应钦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迅速成为了国民政府军事决策的核心人物。他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担任军委会军政部长,并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的军事生涯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的职责和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升。1938年1月,何应钦的职务进一步拓展,他被任命为军委会参谋总长。在这一职位上,他负责统筹全国的军事行动和战略规划。 在抗战期间,何应钦参与了多项重要战役的决策和指挥工作。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南昌、随枣、长沙及桂南、浙赣会战等,都有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中,他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胜利时间。 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何应钦的战略职责进一步扩展到了国际战场。他被派遣指挥入缅远征军,成功攻占了战略要地缅甸仁安羌。在随后的缅北会战中,何应钦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帮助联军在该区域获得了关键的战略优势。由于这些军事成就,何应钦荣获了多项国内外勋章,包括一等卿云勋章、一等景星勋章,以及英国皇家授予的二级军师荣誉会员勋章。 1940年10月,何应钦遵从蒋介石的指令,与白崇禧联手,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第二次大规模镇压,即著名的皖南事变。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国内外,也给抗日战争带来了内部的分裂和损害。 1944年,国民政府的军政部长何应钦,面临了巨大的职位变动。蒋介石有意培植新的军事领导力量,将视线转向了陈诚。蒋介石的这一决策让何应钦感到震惊与不满,但由于政治局势的限制,何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黯然让位。 在陈诚接任军政部长后,何应钦与陈的关系日益紧张,两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逐渐公开化。何应钦的政治地位虽受挑战,但蒋介石并未完全放弃何的政治价值。1946年,何应钦被指派为驻联合国军事参谋团团长,这一职位虽重要,却让何感受到蒋介石安排此职的深层意图——将他远派至国外,以削弱其在国内的军事影响力。 蒋介石对外公开解释此任命时,强调了何应钦的军事经验和国际形象,称何在黄埔军校建校以来多次担任重要职务,与英美关系密切,是理想的人选。然而,何应钦对于这一任命背后的真正意图心知肚明,蒋介石的话语虽听起来光鲜,实则是将他置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这是对何的一种政治打压。 到了1947年,何应钦在美国的日子里,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动态。当他得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感到国民党政权的基础正在摇摆之中。何应钦虽远在海外,但其心仍旧系挂于国内局势,期待蒋介石能够有所行动,重新启用他以稳定军心。然而,直到1948年3月,蒋介石才发出电令,让他返回国内,这一命令无疑是在内战激烈进行之际,试图利用何应钦的军事才能来为国民政府续命。 何应钦满怀期待地返回南京,寻求自己的政治前途。然而,何应钦很快发现,蒋介石虽然对他热情接待,并亲切地表达了问候和鼓励,但却未给予任何明确的职务承诺或暗示。何应钦意识到,蒋介石匆忙召回他的真正目的,仅仅是利用他的影响力参与即将举行的“国大”,以助蒋在总统选举中造势。 何应钦的政治敏锐使他察觉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微妙变化。他注意到,陈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蒋介石的青睐,同时,李宗仁在击败蒋介石之后,党内的权力结构似乎也在重新洗牌。这些变化让何应钦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重返核心权力圈的时机可能已经不远。 随着李宗仁的副总统就职,白崇禧从国防部长的职位被免除,加上陈诚、顾祝同等国民党的主要将领在内战前线的连续失败,国民党内部急需重新调整其领导层。这种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促使蒋介石做出了重要决策。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形势下,何应钦被任命为翁文灏内阁的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 来自 肖如平,潘建华著;张宪文,朱庆葆主编.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事将领研究[M]. 2023
1944年9月,盛传陈诚要取代何应钦担任军政部长,何应钦大骂说:“我当师长时,他
小史论过去
2024-07-29 21:10:37
0
阅读: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