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1930年,正值国共内战如火如荼之际,为了筹集革命资金,一支红军部队来到了湖北孝感一带。当时的孝感,还是一个相对富庶的地区,然而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就在红军到来的时候,一位名叫杨长银的富农挺身而出,主动找到红军首长,表示愿意借款支援革命。杨长银慷慨地拿出了400大洋,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面对杨长银的诚意,红军首长却有些犹豫。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红军一向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原则,从不向百姓强取豪夺。杨长银的慷慨相助,让红军战士们心中十分感激,但又担心这会给杨家带来经济负担。 然而,杨长银却坚持要将这笔钱交给红军,杨长银的真诚,打动了红军首长的心。最终,红军决定接受杨长银的资助,但他们给杨长银立下了一张400大洋的借条,并郑重承诺,待革命胜利之日,一定将钱款归还。 这张红色欠条,承载了红军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也见证了孝感父老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它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纸,却饱含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对于杨长银来说,这张红军欠条不仅仅是一份借据,更是一份革命情谊的见证。他视之为珍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收藏着,生怕有一点闪失。 岁月流逝,杨长银将这份特殊的"传家宝"交到了儿子杨文顺的手中。杨文顺听父亲讲述了当年红军借款的故事后,也被革命先辈的高风亮节所感染。他发誓要将这份红色记忆永远传承下去。 杨文顺的儿子杨明荣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苦难,但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知道了这张红军欠条的来历。每当父亲拿出这张泛黄的纸,讲述当年的故事时,杨明荣总是听得入迷。 在杨明荣看来,这张欠条不仅见证了先辈的义举,也承载着红军的诺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父辈那样,将这份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岁月的流逝,昔日的富农杨家也逐渐陷入了困境。但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杨明荣也从未动过变卖欠条的念头。在他心中,这张红色欠条已经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对先辈遗志的继承。 每当生活的重担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时,杨明荣就会默默地打开那个装着欠条的盒子,轻轻地抚摸着那张泛黄的纸。欠条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革命先辈的赤诚之心却从未改变。而这,也成为了支撑杨明荣走过困境的精神力量。 杨明荣的故事在孝感传开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领导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对这张欠条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和考证。 政府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追溯。他们查阅了当地的历史档案资料,走访了当年的红军后代和一些耄耋老党员,希望能够找到欠条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努力下,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经过考证,这张欠条上面盖有当时红军首长的印章。欠条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然清晰可辨,足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同时,通过走访了解到,当年确有杨长银慷慨解囊支援红军的事迹,杨家三代人传承红色家风的故事也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证实。 考证结果出来后,孝感市政府决定兑现这张欠条,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诺言,传承红色精神。他们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将400大洋折合成现在的4万元人民币,并于2015年将这笔钱如数归还给杨明荣老人。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杨明荣的关怀,更是对革命先辈诺言的兑现。它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党是一个言而有信、知恩图报的政党,红军当年的承诺,无论时过境迁,终会得到兑现。 85年前的一纸欠条,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它见证了革命先辈的赤诚之心,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也见证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这笔沉甸甸的4万元,不仅仅是还给杨明荣的,更是还给所有曾经无私奉献的人。 杨明荣欠条兑现的故事,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动人传奇,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和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 武汉晚报2015-01-10——《湖北现红军400元大洋借条 政府称鉴定后可兑》)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
万物喵说
2024-06-29 22:39:53
0
阅读:1429
伤了脑筋
4万太少了。当年一个县城几家能拿出400大洋。
✨Sr. XJ天 少✨
那个时候一个人一个月工资才一两块大洋了,这么多年的利息呢?现在一个挣三四千块钱轻轻松松的,即使兑换两百万也不算多
桥边看你
以前的大洋现在 100块一块?还有不,也买点。
盲毛
4万大少了
国之中年人
才4万,400万都可以
秦艾德
感觉少了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