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煎茶法的产生

唐代以前,盛行的是把姜、葱、枣、橘皮、薄荷等一并与茶共煮的煮茶法,陆羽并不认可这一茶俗,故推行他的“陆氏茶”,提倡清饮。

唐代以前,盛行的是把姜、葱、枣、橘皮、薄荷等一并与茶共煮的煮茶法,陆羽并不认可这一茶俗,故推行他的“陆氏茶”,提倡清饮。他以科学的逻辑语言谈茶,提出了与之相区别的煎茶法,并结合前人经验,提出与之配套的品水、煮水之法和辨器之法,满足茶人对“珍鲜馥烈”的追求,逐渐将饮茶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形成了一种带有表演性的技艺。《茶经》以其较大的影响力,使得茶道艺术演示程序广为流传。

唐代除了陆氏茶道外,《封氏闻见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善茶者”常伯熊,常伯熊对陆羽煎茶之论“广润色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常伯熊表演时更注重服装、程序和解说,他强调的是茶道的艺术性、表演性和观赏性。陆羽与常伯熊,前者注重茶之道,后者注重茶之艺。

唐代茶诗对煎茶法有很多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讲煎茶候汤的声辨与汤花。白居易爱茶,写了多首煎茶诗,如:《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中有: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有: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山泉煎茶有怀》中有: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这些诗句讲煎茶茶器、水沸与煎茶茶末。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云: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云: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云: “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这描述的煎茶之法与汤花沫饽。

本文来源:节选自《茶艺学》,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