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联邦德国的安娜利泽博士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写到了中国的周总理的形象:他是一个美男子,脸上充满了智慧,但是看不出他的年龄。 多年来,有多少外国学者在不停地研究周恩来,但是始终得不到答案:周恩来的魅力到底来自于哪里? 按照王安娜(安娜利泽)的说法,他说很多西方的作家以及记者们,都一致认为,周恩来主要的魅力在于敏锐干练,还有一丝的幽默。他们甚至从大量的照片中分析,说周恩来的性格是多样的。 其实这些远远不够。 周恩来一生留下的照片不少,童年时期也有,但他的性格也变化很快,从小时候的温文尔雅,到中年时期的沉稳睿智,这一切都无法从照片上看出来。 中壮年时期是人的体格相对稳定时期。对于周恩来,这个时期大致在1945至1955年间,其时,他的年龄约为45~55岁。依据照片,周恩来的体格显而易见地表现出以中形态型为主的典型特征,比如:身材中等匀称,头部脸型近似于立方形,下颚坚实有力…… 若以这个年龄段为中界,将时间推至20年代前,则是周恩来的青少年期。在这个时期里,由于身体处在发育阶段而尚未定型,自然带有其他体格类别的表征,比如带有较多倾向于内形态型的圆弧曲线。 倘若仍以上述中界为起点,再将时间向后移,周恩来也就逐渐步入老年期。在老年期里,由于机体的衰老,形体线条变得脆弱,周恩来的体格开始脱离较为稳定的中形态型而使得外形态型成分渐渐占据了体格特征的主导地位。 内形态型成分使周恩来青少年期的体格呈现头部较圆、嘴唇丰厚和凸出等特征,外形态型成分则使周恩来晚年的体格显得下颚略微变尖、颈部稍显瘦长、手脚纤细、身躯单薄,等等。这些体格类型特征的变化,同样可以在与之相关的周恩来的那些照片中找到依据。不过,中壮年期间的中形态型,无疑应是周恩来一生当中体格变迁的最基本类型。 在西方人眼中,似乎对“人格”格外关注,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则没有西方文化对其明确的界定以表现的扑朔迷离。 他们习惯于从政治角度来分析人的人格,但是中国的孔子却通过“仁”的概念来表示人的性格。在西方人眼中,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一代巨匠,同样没有走出政治范畴,说他们是用笔来揭露封建社会的病态,实际上也有合理之处。 那么,如果从“人格”的角度来说,周恩来的性格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周总理注重于实际行动。 笔者已经多次探讨过,在中共历史上,周恩来是一个典型的帅才,但是他却甘愿把一把手的位置交给毛主席,因为在他的性格里,他更适合去做具体的事情。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周恩来总是用实干去勾勒和展示自己的理想追求,可算是在孜孜不倦的具体行动中度过了一生。为此,他很少著书立说,即便是留给后人们的那套《周恩来文选》,其主要构成也非大块文章,而是篇幅短小的报告、讲话、提纲、电报文稿、书信等。这些文章大多具体指导如何行动和怎样去做,而很少有是什么或做什么的纯理论色彩。 一次周恩来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起外国人推崇的抽象派的艺术品,周恩来问道:“抽象派有什么含义呢?如果没有意义,对人民有什么值呢?”这句话直接把斯诺给问懵了。 个细节表明,周恩来时刻考虑的是如何创造真实可见的成就,和对人民有价值的东西,任何凌空蹈虚的东西都激不起他的兴趣。 在他晚年同样如此,在国务院的日常事务面前,无论大小,周总理几乎都是“事必躬亲”,以至于把每件事都做的相当出色。 1976年去世时,医生的分析就是,他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累过度。 第二,周总理敢于冒险。 这从周恩来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求学时期,他曾远走辽东,尔后东渡日本西赴巴黎,同样是冒险。 在周恩来的人生历程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地下工作、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枪林弹雨和风餐露宿、抗日战争中的统战工作、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和南京梅园新村的智斗敌特、解放战争时中共中央昆仑纵队的陕北转战……死亡威胁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 从这点来说,他和毛主席同样具有这种精神,正所谓英雄相惜,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往往具有冒险精神。 第三,为人和善,朋友圈极广。 历史上,但凡是和周恩来有多交情的人,对周恩来的评价都极高,比如斯诺,基辛格,尼克松,还有多内的无数国民党将领以及民主派人士,他们对周恩来的为人只有佩服二字。 童小鹏回忆说,他跟这周总理十多年,就只见过周总理发过两次火,平日很少发脾气,他和妻子邓颖超更是极少吵架,甚至从来没有吵过。 毫无疑问,周恩来的这种为人和善的性格,让他在历史上更加伟大。
前联邦德国的安娜利泽博士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写到了中国的周总理的形象:他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5-07 18:42:23
0
阅读: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