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成事的逻辑是相通的 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每个人所采用的战术将直接影响结果,而这也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因素。以读书为例,也是有方法论的。 本质来说,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对于事物、对于世界认知的文字化表述,背后都是个人的思想。而个人的思想肯定有高低之分,如果我们不能清晰辨别,就很容易将时间浪费在低纬度的思想上。 所以,读书就应该直奔高维思想,直奔经典而去。至于什么是经典,时间已经帮我们做了筛选,只有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还依然被人们钻研、热烈讨论的书本才称得上经典。为什么《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却始终高居热榜,原因就在这里。 这也是判断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好办法,看其能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能够持续影响大众。 网上的东西也一样,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持续更新、内容优质、见解深刻的博主,如此才能快进式进步。 这个世界,信息太多,图书的品类也很多,而我们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所以就更应该只读经典。就是短视频,我们也尽量锁定几个优质的号有选择性的关注,笔者就是只关注几个博主完了将他们的高维思维进行吸收而已。剩下的时间,就给眼睛放个假,好好休息,或者运动。 就是平常的社交,我们也尽量将时间分配给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和这些人交往,本质上就是在学习。 但仅仅是做到这些还完全不够,因为,再高维的思想我们读过之后也会忘掉,时间越长,汲取的养分也会被逐渐稀释。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过一个遗忘曲线: 在学习完所有内容后马上总结,能回忆出100%;20分钟后,遗忘41.8%;1小时后,遗忘55.8%;1天后遗忘66.3%;2天后遗忘72.8%;31天后记忆仅保留21.1%,遗忘78.9%。 可见,知识也很难逃过时间这把杀猪刀呀。 所以,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将经典反复地读,隔一段时间读一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在经典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我们也就能最大可能和作者达到共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如果能够将书的内容以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或者说出来,那么效果也将会更好,记忆也就更不容易被时间冲淡。 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笔记,也是一个加深记忆的好办法。笔者就经常在手机上做笔记,然后用碎片化时间反复消化。 读书和别的事情一样,想要收获好的结果,唯有死磕。所谓的刻意练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曾经也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峰都是佛学。”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任何艺术,想要达到更高的层级,都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死磕,反复练习,而且要进入深水区作战。 成事的规律是相通的,前提是我们要悟到这些规律,然后复制经验。李小龙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他在用哲学思想践行武术,所以就会成为大师。 任何大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 当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悟到成事的规律之后,也定会所向披靡。 而读书,就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比较好切入的赛道。 这些话本来是想在世界读书日那天写出来的,由于时间紧张就没写,今天抽空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读书和成事的逻辑是相通的 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论,每个人所采用的战术将直接影响结果,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4-29 11:52:10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