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历史越多,就越佩服周恩来的伟大。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时,处于领导地位的周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4-08 21:36:44

读的历史越多,就越佩服周恩来的伟大。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时,处于领导地位的周恩来甘愿把毛主席推到最高领袖地位,这不仅仅是他早就敏锐地发现了毛泽东是个军事奇才,而且也是自我批评的关键之一。 对于政治家来说,通权达变,认清实务是非常重要的。 正所谓“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是也。犯了错误,就要努力争取大多数人的原谅,如果知错不改,一硬到底,那只能是画地为牢,到最后沉沦不起。 对于周恩来而言,1935年遵义会议就是他人生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当时发生了很多大事,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湘江战役损失惨重。 大家其实非常清楚,这次失败主要是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在指挥上有重大失误。而周恩来作为总政治委员,甚至中革军委副主席,甚至是“三人团”成员之一,无疑有部分责任。 其实遵义会议前,很多人的想法已经不言自明,比如彭德怀,已经不服从指挥了,大家纷纷要求换掉李德,就算是让周恩来直接指挥也比李德强。 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毛泽东。 现在怎么办,大家都看周恩来的态度,此前很多战役,毛泽东带红军打了不少胜仗,周恩来早就发现毛泽东是个天才,绝对不能晾在一边。 此前周恩来已经多次让毛泽东有意无意地商讨军事大事,这时候周恩来知道,机会来了,他必须要把毛泽东推到最高位置,才能改变革命现状。 当然,这时候还有个问题,就是李德和博古很不服气,他们不接受批评,非要说这次失败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比如敌人过于强大,大家战斗力不行等。 毛泽东明确指示,前几次反“围剿”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怎么这次不行了?这就是指挥问题。 事情到了这里就僵住了。 周恩来作为主要领导者,必须马上做出抉择才行。 随后,他马上就军事问题所作的副报告中,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李德和博古。 这使大家感到非常惊讶。 为进一步争取主动,他未等别人发表意见,便进而建议将红军的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并说:“我觉得,接下来的军事指挥权,应该让毛泽东同志来负责。” 此时,大家就更加惊讶了。 因为谁也不会想到,握着一把手地位的周恩来,会甘愿让很多人不看好的毛泽东来指挥。 这就充分说明,周恩来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他知道毛泽东比自己强,第二是他早就洞察出毛主席比他突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军事能力,而且还有政治水平,甚至知识水平,“一把手”非他莫属。 他知道只有毛泽东这样的军事奇才,才能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所以他宁愿来辅助毛泽东,担任二把手。 就这样,周恩来以自己的诚恳和明智赢得了大家的支持,退一步讲,让毛泽东出来指挥,也是彭德怀和林彪等人的共同愿望。 会后,很多人都惊讶地赞叹,周恩来同志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个作用不仅仅是对遵义会议,而是对整个革命而言。   从更宽泛更根本意义上说,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的选择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的清醒认识,来自于他对毛泽东军事和政治才能及其潜力的信心,还来自于他对自身经历和才能的反躬自省。 他自1931年底进入中央苏区后,实地感受到农民和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巨大分量,同时也发现,毛泽东深知中国国情,远比那些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更加优秀。 也正是这样,周恩来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所以193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作出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 从此,毛泽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共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 这背后,也折射出了周恩来的伟大。 换言之,如果周恩来一如张国焘之流,或者骨子里有一点点的自私,就不会有让贤这样的美谈。 伟大的人,往往都有这样伟大的一面。   周恩来有个观点,叫“错误要逢人便讲”,并指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取得同志的帮助,二是可以给其他同志以借鉴。 的确,周恩来在他的一生中,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有了错误就承认,承认了就决心改正。在延安整风期间,他写下了两万多字的笔记,对自己二十余年的革命经历进行了严肃的回顾,理清了其中的功过是非。 在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他又检讨自己在武汉工作期间,“着重在相信国民党的力量可以打胜仗,而轻视发展我们自己的力量,在战争上强调运动战,轻视游击战”。 在中共党内,周恩来最能自我批评和检讨,在自我批评和作检讨的排行榜上,他可能位居榜首。 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在外交上,还是在国务院的琐碎的事情上,周恩来一直都是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海内外所有人为之震撼。 这样伟大的人,怎能不叫后人怀念?

1 阅读:1059

评论列表

老杨

老杨

1
2024-04-10 05:25

伟大的周总理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