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型政治区——两晋南朝的都督区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形成,这是长期固定的监察区制度的必然后果。随后整个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实行的都是三级制,这已经使得其时的行政效率有所下降。但事情的发展还不止于此。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分裂时期,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产生了管辖数州之地的军事长官都督,形成州以上的新型的一层政治区——都督区。 三国时期,鼎立局面使对峙政权在各自的边境地带都要设有军事区域以利攻防,此一时期的都督区正在萌芽,三方的都督区形态差异较大。其中魏之都督区发展较为成熟,而蜀、吴则尚未成型。 魏在缘边诸州皆分置都督区,《三国志·魏书·杜恕传》云:“今荆、扬、青、徐、幽、并、雍、凉缘边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内充府库外制四夷者,惟兖、豫、司、冀而已。”曹魏全境分为十二州,其中有八州是边州,只有四州是核心地区。边境八州之中分置五个都督区:一为雍凉都督,治长安以备蜀;二为荆豫都督,治宛,以备蜀、吴;三为扬州都督,治寿春以备吴;四为青徐都督,治下邳;五为河北都督统幽并二州,治蓟,以备胡。其中不临前敌者惟有青州,乃以之为徐州之后盾而组成青徐都督区。魏之都督区虽是分块状,但其与核心区分立态势亦是明显的圈层状,只是西北方向仍不圆满,司州应属核心区,但还有一个边郡与姜胡相邻。 同样,蜀于缘边诸郡也分置都督区以备军事。蜀仅一州之地,故都督区所统辖者是郡而不是州。汉中都督备魏;江州都督及永安都督(一名巴东都督)备吴;庲降都督,统南中七郡备蛮(先治南昌县,后徙平夷县,又徙味县)。吴于缘江军事要地置督以备魏、蜀,督区更小。自西而东有信陵、西陵、夷道、乐乡、江陵、公安、巴丘、蒲圻、沔中、夏口、武昌、半州、柴桑、吉阳、皖口、濡须、芜湖、徐陵、牛渚、京下诸督,亦有称都督者。似以缘长江之军事要地为防线,而非以地区作为都督区,与魏、蜀有异。 西晋承三国有司、豫、兖、冀、青、徐、幽、并、雍、凉、益、荆、扬、交、广诸州,又分益置梁、宁,分雍、凉置秦,分幽置平,凡十九州。在这十九州之上常置都督者有八:豫州都督、邺城都督(至西晋末始有都督冀州之号)、幽州都督兼都督平州,关中都督统雍、凉、秦三州,沔北都督,荆州都督,青徐都督,扬州都督。后来晋惠帝又分荆、扬二州置江州,常属扬州都督区,怀帝又分荆、广二州置湘州,常属荆州都督区。 至东晋时期,都督区的最大特点是经常变化其都督的地域范围。例如扬州都督区的大小就经常因人而异,比较常见者为兼督豫州或加江州或加兖州。荆州都督区通常统辖荆、益、宁、雍、梁五州,时或兼统江州,或兼统交、广二州。江州都督起始仅督本州,后来常包括荆州之汉水以东诸郡及豫州之西南诸郡。徐州都督为徐、兖、青三州。豫州侨置于扬州,所督皆扬州之郡。会稽都督区督浙东五郡,沔中都督区以襄阳为中心,包括南阳、新野、义阳、义成等七郡或八九郡。益州都督区都督益、宁二州及梁州之三四郡。广州都督区则督交、广二州。 都督区与州一级政区除了有上下统辖关系外,还与州郡级行政区在地域上有交错的现象,这种交错是为了军事上与行政上的互相牵制,同时也反映了都督区的性质实为军事型政治区而非行政区的一种。如果都督区是行政区,则范围应与州境相一致,既然都督区可与州境相交叉,则说明都督区意在偏重作军事上的统辖,而非行政上之治理。例如《晋书·地理志》扬州条载:“旧江州督荆州之竟陵郡,及何无忌为(江州)刺史,表以竟陵去州辽远,去江陵三百里,荆州所立绥安郡人户入境,欲资此郡助江滨戍防,以竟陵郡还荆州……安帝从之。”竟陵郡不邻江州,江州何以越江夏等郡而督竟陵,殊不可解。且言还荆州,必是原属荆州,后因为某种缘故而归江州,最终才又归还。 都督区并不单纯以州或郡为其下属,可以兼有部分州加上部分郡,都督所兼任刺史与太守亦可呈交叉状。如《宋书·刘粹传》载:永初“三年,以本号(征虏将军)督豫、司、雍、并四州,南豫州之梁郡、弋阳、马头三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梁郡太守……”此证梁郡与本属南豫州关系(按:这一层是行政关系)不大,而与豫州都督关系(按:这一层是军事关系)大。 要之,两晋南朝期间之都督区具有很强的军事政治区特征,其主要功能在于军事方面而非行政管理,所以其地域大小弹性很大,大者或半天下,小者仅数郡之地,而且经常不顾行政层级关系而州郡并辖,割裂原有州郡县的统辖关系,更因人而异,更换都督就有可能改变都督区范围,更有都督区与州郡级行政区相交叉的情况,所以不宜视都督区为一级行政区,只能视之为权宜之军事型政治区。这种军事型政治区经常由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换其形态,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换句话说,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政治地理格局是在经常变化之中的。 #记录我的2024#、#历史#
军事型政治区——两晋南朝的都督区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形
恒鼎谈历史
2024-01-28 16:49:23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