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根源:被双重许诺的土地 1917年11月2日,就在艾伦比通过雅法门之前5周,伦敦政府发布了一份将对圣城、中东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长远的决定性影响的文件。外交大臣贝尔福勋爵致信代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罗斯柴尔德勋爵,告诉他: 国王陛下的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同时应明确理解,不得损害巴勒斯坦现存非犹太团体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也不得损害其他国家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 《贝尔福宣言》以67个打字机打出的词语表现了对帝国计划、战时宣传、《圣经》共鸣和殖民心态的综合考虑,以及对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明显同情。就像作家阿瑟·库斯勒那令人难忘的讽刺所言,这些话是“一个国家庄严地对另一个国家许以第三个国家的国土”,这很好地概括了随之而来的持续矛盾。劳合·乔治强调他的主要动机是对犹太人的同情,但政治考量才是决定性的,主要包括在黎凡特地区战后安排的问题上巧胜法国人的愿望,以及利用巴勒斯坦的战略地位——它那“致命的地理位置”——来保护埃及、苏伊士运河和通往印度的路线的渴望。另一些考量更看重的是在当时协约国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发动犹太人公众舆论的需要。正如贝尔福在10月31日最终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战时内阁所言:“如果我们能够发表支持这种思想(犹太复国主义)的声明,就能在俄国和美国进行有利的宣传。”历史学家们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来争论贝尔福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公开承诺,1916年英国、法国和俄国秘密签署的战后瓜分中东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还有1915年英国为了鼓励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发动反对土耳其的“沙漠革命”而对阿拉伯人做出的独立承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而真相掩盖在含糊其词、各执己见和表里不一之下,仍旧难以捉摸。 然而,阿拉伯人从一开始就对英国的这些行为表达了坦率的意见,1918年年初便从巴勒斯坦传出了震惊与沮丧的声音。乔治·安东尼厄斯写下了颇有影响力的《阿拉伯觉醒》一书,他认为《贝尔福宣言》背弃了谢里夫·侯赛因和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之间更早的协定。而且,该宣言也与规定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由国际机构共管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相对立。安东尼厄斯在1938年写道,英国的承诺“缺乏真正的有效性,部分原因是它之前曾保证会承认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的独立,还有部分原因是该承诺中包含了它在未经阿拉伯人同意的情况下无法履行的义务”。即使第一点——通常被归纳为“被双重许诺的土地”——尚可争辩,第二点显然无可置疑。阿拉伯人,以及巴勒斯坦人,并没有同意;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了阴谋,遭到了欺骗。 #记录我的2024#、#巴勒斯坦#、#以色列#、#英国#、#历史#
矛盾的根源:被双重许诺的土地 1917年11月2日,就在艾伦比通过雅法门之前5周
恒鼎谈历史
2024-01-06 14:11:0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