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多,对美国大学医院physician-scientist(科研型医生)的一点体会。同样是拿R01走teunre track的PI,80% research time,科研hardcore程度其实也可以千差万别。
最小清新(least hardcore)的,主要做临床研究,自己有个上百人的patient cohort,基金申请上写做各种fancy的research measurement,然后找人分析发文章。科研的主要花销是雇clinical coordinator去做知情同意和入组,以及科研检查本身的花销。数据分析和写文章,很多都给resident/fellow/junior faculty之类的免费劳动力去干。之所以可以这样小清新,大概是因为patient cohort的资源只可能是医生把持,解读研究结果也需要大量的临床知识,所以有这种医生特色的主要做临床研究的PI。
稍微有一点hardcore的,也是临床和流行病研究为主,但要用一些大型的数据库,或统计方法上稍微复杂一点。这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resident/fellow可能搞不定,就要自己雇专门的analyst去做,或者花钱找统计专家合作。如果在公卫学院有个secondary appointment,或许还能剥削一下生统或流病的硕士学生。
最hardcore的PI,做连硕士级别的毕业生都很难搞定的研究,就要雇postdocs,或者带PhD。这种一般是实验室的基础研究(wet lab),但偶尔也包括一些比较复杂的基因组分析研究(dry lab)。一方面PI需要科研水平比较高,自己懂比较深的东西;另一方面,postdocs和PhD也有自己职业发展的考虑,想进资源丰富的组,所以PI就必须要拼命卷,不断拿大funding,滚雪球般的越做越大,才能持续运营实验室。这种physician-scientist的PI,感觉和PhD scientist的PI差别不大,可能主要优势是病人样本好拿一点。
即使美国top 10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全职医生中,拿到NIH funding的physician-scientist的比例也不超过10%。90%以上的医生都是以临床和教学工作为主,属于non-tenure track,科研上带resident/fellow划划水,或者接一些药厂临床试验的活,或者和别的PI合作帮忙干点活。而且NIH的funding据说越来越难拿,而且医疗系统鼓励医院pro-business扩张挣钱,对特别comit想做physician-scientist的junior faculty,其实总体不是特别友好。
个人粗浅认识,抛砖引玉。比较好奇国内是啥样子的?
卓越
老霉圈养的水军非小编莫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