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时,总有一位叫魏延的将领提出一条计策:由他率领五千精锐蜀兵穿过子午谷小路直取长安,但被诸葛亮以道长狭小,大军不易通过为由拒绝了。 那魏延献的这条计策对不对呢?司马懿说若我领军,通过此路,早取长安多时矣。《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也评价诸葛亮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耶。不过这也只是他们的判断,也不能据此判断诸葛亮的对错,但后世之人对于子午谷这条小路,可是有好几人走过的,我们来看一下。 曹真与司马懿曾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后,兴兵二十万讨伐蜀国,走的道路就是子午谷。结果是遇上连月大雨,并不能进,无功而返。 东晋时期,桓温第一次北伐关中,桓温率主力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取道武关入关,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率一万军队经子午道作为侧翼。结果是经子午谷路行军的军队被发现,一万余人尽死于谷中。虽然桓温在蓝田地区取得大胜,但作为侧翼的部队却全军覆没,最后不得不兵败撤军。 最后就是明朝末期的“闯王”高迎祥了,率领十万农民军进入子午谷路,意图迅速占领长安。但却被明朝将领孙传庭看破其意图,以一万人前后堵截,全歼农民军,生擒高迎祥。 子午谷在军事价值上来说,是从蜀中直通西安的一条小路,但这是一条敌我双方都知道的路,而且极其狭窄,不利于大军行进,一旦被对方发现,便是灭顶之灾。 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
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师北伐时,总有一位叫魏延的将领提出一条计策:由他
天曼聊历史
2023-08-08 23:22:52
0
阅读:150
随了谁的意
这就是格局上的差距。一个只顾着眼下,一个在想着之后。先不说成不成了,就说成了以后咋办?成都拿啥去支撑随之而来的反扑?!人口/国力/兵源等一系列差距拿啥去瞬间补上?!丞相的办法是饭我一口口来避免噎着了。魏延的办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下来再说[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天马行空
胡说魏延并没有说要走子午谷,只是想分兵拖住一部分敌人
发丘中郎将
邓艾为啥能打进成都杀了诸葛亮之子?
随了谁的意 回复 09-02 16:24
国力就是他最大的支撑。就当时两国的国力巨大差距足以让他放手吃下季汉这边任何疆土,都能保证后续物质能给他供上[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