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有篇关于张雪峰的帖子突然间火了,被阅读了接近700万次,还在某一天短暂的上了热搜第一名。这可能是代表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教育和就业的焦虑吧。所以我想谈谈我在科研和招生中有关平衡“诗和远方”以及“柴米油盐”的想法。
首先说结论:任何不关心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未来发展的导师都不是好导师。但任何自己不努力指望瞎混个学位就能在未来一帆风顺的学生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我在招生面试的时候必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博士毕业了打算去公司还是做教授。这个问题并不会影响我招生的决定,而是会帮我计划给这个学生安排什么样的科研方向。如果打算去公司,我可能就会让这个学生从事与工程联系更紧密的项目,也会让这个学生更多的参与与公司合作的项目。如果打算做教授,我可能就会选更前沿的项目,并让这个学生多去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们(尤其是将来能给这个学生写推荐信的老师们)合作。
我在做助理教授的时候以开始也是和所有年轻老师一样,对选题最看重的是能不能发文章。但是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要感谢Tenure制度),我逐渐感觉到组里有一部分学生从事对于产业界有直接或者近期可以落地的科研,对于远期的科研规划和我们科研成果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影响的建立,也是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的。 科研项目前沿或者落地与否,只有目的不同,并无高下之分。做出的科研可以发Nature/Science和可以在最新的ARM处理器上使用,我觉得都同等重要。
我现在组里大概有35%的学生在做已经成熟了的、我们组赖以发家成名的科研项目,继续深挖以维持住我们已有的声誉。有50%的学生在做最近热门的、能拿funding的项目,并争取做出比较大的Impact。有15%的学生在做一些前沿的、高风险的、可能会失败的项目,并希望这些项目里在3-5年之内可以孵化出主流的,我们有优势的项目。在学生的选择上,我一般会把最主动、能力最强的学生派去做高风险可能失败的项目。除了他们可以在组里支持不多的情况下打出一片天地之外,其主要原因也很简单:即使这些项目失败了,他们单凭自己的能力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不必担心就业问题。
就业这件事则比较复杂。大致上来说,我们组毕业的学生算是自带一些光环,加上组里和各个公司的合作联系比较多,组里毕业的师兄师姐也多,所以找工作一般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博士就是瞎混日子,既没有文章、也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工程能力,那么最后面试这关你还真就过不了。如果赶上经济不好大家招人收缩,可能就真的有问题。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可以不计较文章和科研质量让你毕业,但公司是要真金白银招你,会谨慎的多。
博士研究这件事比较简单,就是比谁科研做的好,或者更简单,谁发的文章比较好(或者多)。但一个学生未来在职场能不能成功,可不单单看你的技术水平高不高。在读博期间形成的鄙视链,比如毕业的学校如何、发的文章好坏、和将来去了职场的发展,关系不太大。待人处事、展示成果的能力等等,甚至幸运与否,都会对职场的发展巨大有影响。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不努力,那就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们专业的好处之一是无论选什么职业发展途径,下限都不会太低。我常跟学生讲:你毕业去公司也好,做教授也好,并无高下之分。唯一的希望就是你能一直努力把工作做好,能一直做上去。不要满足小富即安(实际上也不可能):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和中产阶级来说,想保留在原来的社会阶层就已经要花费大量的努力了;稍一停下来,可能会就被时代毫不留情的抛弃。
张雪峰忙活了半天,无非就是想让你少走些弯路、少踩些坑,在一开始的时候争取选一条相对容易点的道路。但哪条都不是能躺赢的道路,都得一直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