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之名来源于台南安平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而在此称使用之前,台湾岛曾长时间被称为“流求”或“琉球”。战国时期,台湾被大陆泛称为“岛夷”,秦因应方士传说而称“瀛洲”,三国时期改称“夷洲”,隋唐至宋元一直称为“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民间航海的发展,许多大陆人来到台湾,随着交流增多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称呼,如鸡笼、北港、大员、台员和台窝湾。明朝官方则因此岛位于大陆以东、多有番人而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郑经又改为“东宁”。清朝收复台湾后,废其旧称,改称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这是台湾作为政区的正式定名。
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所以台湾地区在国际场合不可使用自己的正式“国号”即“中华民国”,通常代称为“中华台北”或“中国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