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超话]#秦国攻郑国,被烛之武劝退,诞生一尊称,如今很常见
从秦孝公嬴渠梁开始,一直到始皇帝嬴政,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方才吞二周而亡诸侯继而统一天下。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出自贾谊《过秦论》。虽秦二世而亡,但六世之奋,依旧令人钦佩。
在此之前,秦国还处于“弱秦”阶段,地处偏僻不说,还被众多诸侯国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继任秦国君主后,以恢复秦穆公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发了著名的求贤令,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之策。
秦孝公的求贤令将商鞅吸引了过来,在商鞅的辅佐下,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盛,秦孝公死后,商鞅虽然因罪被杀,但其法却没有被取缔,秦国也是在历代君主的努力,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最终统一天下!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秦国也曾辉煌过,那就是秦穆公时期,秦穆公当时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并且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30年,秦国出兵攻打郑国,正在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讲述攻打郑国的利害关系,最终使得秦穆公退兵,挽救郑国于水火之中。
烛之武在劝退秦穆公大军之前,在郑国只是一位籍籍无名之辈,他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慨,但他在郑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马官。
但是在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竟勇于只身前往秦营,劝退秦穆公的攻伐,足见其智勇双全,民间这样评价烛之武:“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
《左传》: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的意思就是,秦国若是不灭掉郑国,让郑国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财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
反之,若是秦国执意灭掉郑国,非但对秦国没有好处,反而会强大晋国,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烛之武的话很有道理,秦穆公显然不希望看到晋国强盛,晋国若是强盛了,他们秦国也就会被打压,因此,秦穆公愉悦的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因为郑国在秦国的东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前文中也有提到,烛之武告诉秦穆公,让郑国成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这样才对秦国有利。
至此之后,“东道主”与“东道国”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
《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了,《礼记》中提到,主人在东宾客在西,再由这一个规定推行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我们经常所听到的“东家”,就是这个意思。
延续下来,东家就成了主人、当家的,有什么事情也说,问问东面屋子里面的人。
再到后来,人们就把房主称作为“房东”,对于“房东”一词,相信所有人都知道,租房子的租客就会称呼房主为“房东”。
现如今,被称作“房东”的人有很多,“房东这一称呼”,也逐渐变得普遍。
烛之武一生没有被郑国给重用,当秦国大军到来时,才有人向郑国君主推荐烛之武,称只有烛之武前去,才能劝退秦国。
郑国君主听闻后,这才召见烛之武,想要让烛之武前去劝说秦穆公退兵,可此时的烛之武已经年迈,并且自嘲地说道:“您还是派他们前去吧,我年轻的时候都不如他们,更何况现在已经年老?”
烛之武的言外之意就是,年轻的时候不重用他,郑国危难了才想到他,郑国君主自然明白,连连向烛之武道歉,烛之武这才答应前去劝说秦穆公。
到了夜晚时,郑国就是这样,让烛之武在一个筐里,从城墙之上被人们放到城外,烛之武也就趁着夜色前往秦穆公大营,最终说服了秦穆公与郑国签订盟约。
烛之武告诉我们,尽管年轻的时候郁郁不得志,但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因此年轻人受些挫折也不必灰心,只要尽力提升自己的自身价值,总会有被重用的那一天的。#历史# [打call][打call][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