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杜甫举家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茅屋居住,称为草堂。五年后严武病逝,杜甫离开成都沿江东下,草堂倾毁不存。
五代时期,前蜀宰相韦庄在草堂旧址重结茅屋,以缅怀杜甫。宋代以后,草堂屡兴屡废,一直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大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
1959年,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劼人主持修缮杜甫草堂,其宗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看来这一点确实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