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电影《走走停停》剧照
2026年“国考”有了新变化,报考年龄上限由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对于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由过去的“40周岁以下”放宽至“43周岁以下”。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杆性制度,“国考”一直具有强大的社会示范与导向作用。
职场“35岁门槛”给不少人带来困扰。一些人明明年富力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却因这道或明或暗的年龄门槛,陷入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有人为了避免到了年龄硬杠杠无法“上岸”的情况,不得不慎之又慎地选择更“稳妥”的职业道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30多岁正是扛起家庭和育儿责任的重要时期,一旦因年龄原因陷入就业的窘境,无疑会让整个家庭陷入焦虑。
原本的职业黄金期不该被年龄偏见仓促中断,逐步放宽年龄门槛,是保障就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务员招录的“35岁上限”,源于1994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在当时的背景下,此举主要旨在优化队伍年龄结构、提升效能,推动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然而,近些年,随着国民教育时限的延长和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35岁限制与时代发展的不适配性日渐凸显。
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从1985年到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6.14 年提升至10.88年。其中,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工作几年后继续深造等情况也并不鲜见,他们的职业起步时间自然会有所推迟。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寿命逐渐延长,延迟退休稳步推进,我国劳动力结构正在重塑。固守“35岁门槛”,显然会与上述趋势产生龃龉。用人选才应避免“唯年龄”倾向,看见不同年龄段人才的亮点,确保人尽其才,才能营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和职场环境。
要看到,刚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固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可塑性强,但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30+人士也具有前者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不管是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社会经验上,还是专业技术的纯熟程度上,后者都可能更胜一筹。当在市场化环境中打拼过的人才转入公共服务领域,也有助于拓展公共部门的视野,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增加多重视角。
随着公务员年龄限制的逐渐放宽,年轻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更加从容。例如,可以降低尝试学业和职业“间隔年”时的心理负担,允许自己“慢下来”,在进行自由探索后,再决定人生的方向;降低重启职业生涯的试错成本,即便到了30多岁才“入场”,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所知所长。
国考对“35岁门槛”的松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导向和风向标的作用,不断带动企事业单位淡化“年龄执念”,以更公允的态度展开人才招聘工作。当然,对招聘年龄进行松绑后,相应地,有关人才招聘的评价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如何科学评估不同年龄段人才的真实能力?哪些岗位适合可塑性强的新人,哪些应更多由有经验者胜任?怎样保障人才结构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审慎研判。
近些年,不管是延长应届毕业生身份“保质期”,还是放宽“35岁门槛”,本质上都是为了充分促进就业。破除不必要的条条框框,保障平等就业权,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95期
2025年11月· 新中年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