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法场秘事:18名死囚慷慨赴死,刽子手施绝活致敬英雄满场叫好
......
引言:
四爷,后天有个大红差,十八个死囚,西门外法场,您可得准备好喽。”
天津城有名的刽子手程老四得知,这次监斩的不光有京城大员,竟然还有洋人。
他平时最痛恨洋人,这次洋人要来看砍头,恐怕是来者不善,他不免有些担忧。
就在不久前,有个姓孙的同行,行刑时没有一下子将死囚的人头砍下。
那死囚疼得满地打滚,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断气。
没过几天,这个刽子手就被人弄死了,尸体被发现时就泡在城外的臭水沟里。
01
晚清,天津城的角落里,生活着一位名叫程荣的刽子手,因家中排行老四,人们都叫他程老四。
程老四有一手令人惊叹的绝活儿——“连皮带肉”,斩首时能做到头断而皮肉相连,给死囚留个全尸。
凭借这手绝技,他被誉为“津门红差第一刀”,收入颇丰。
可这份职业带给他的,更多是孤独与困苦。
名为社会“上九流”,实际却连个朋友都没有,人人都嫌晦气,躲都来不及呢。
更别说取媳妇了,将来也就是孤独终老,死了都没有人给他装殓下葬。
程老四的行刑刀“鬼见愁”,是师父崔振良传给他的宝刀。
这刀锋利无比,跟随程老四斩下了无数头颅。
平日里,程老四常以练习刀模拟行刑,那练习刀与“鬼见愁”形制、大小、分量一模一样。
这天,程老四正在院子里练刀,耍完石锁后,他拿起练习刀,对着冬瓜施展“连皮带肉”的绝技。
只见他马步站定,双手持刀,眼神瞬间充满杀机,刀光一闪,冬瓜整齐断开,两半瓜之间仅有一丝瓜皮相连。
此时,门外传来喊声:“四爷在家吗?”程老四一听,便知是衙门差役贺宏千。
贺三爷走进院子,寒暄几句后,凑近低声说:“四爷,后天有个大红差,十八个死囚,西门外法场,您可得准备好喽。”
程老四笑着应下,又赶忙进屋拿了两瓶好酒和一块银子,递给贺三爷。
贺三爷假意推辞了一下酒,却顺势把银子揣进怀里,说:“下回可别这么见外!”
临走还不忘叮嘱:“这次府里县里都来人,京城可能也有上差,还有洋人监斩,您可千万小心。”
程老四听闻洋人也要来,心中疑惑:“洋人来凑什么热闹?”
但贺三爷没多解释,匆匆走了。
程老四望着贺三爷的背影,满心狐疑,转身回屋,看着供桌上的“鬼见愁”,陷入沉思。
02
程老四想起师父崔振良的过往。
崔振良也曾是个中翘楚,在广州城当差时,就凭“连皮带肉”的绝技小有名气。
咸丰元年夏天,广州城南郊法场,酷热难耐。
法场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具尸体,血水与泥浆混合,散发着腐臭。
不远处的高杆上还挂着几颗血肉模糊的人头,这些尸首和人头都是斩杀后按律曝尸的。
那天要处决三十四名囚犯,33个斩立决,还有一个要受凌迟之刑。
崔振良站在死囚身后,等待命令。
长官一声令下,他迅速行动。
第一个死囚要求“连皮带肉”,崔振良接过助手递来的酒碗,喷酒在刀上,比划一下后,举刀过顶,精准劈下。
囚犯脖颈断开却皮肉相连,鲜血喷涌而出,他敏捷跃后躲避。
血雾未及散去,崔振良就已经移到第二名死囚身后。
手起刀落,待那人头落地时,面部竟然还带着观瞧第一名囚犯被斩首的惊讶神情。
第三名囚犯早已被吓到失禁,还未来得及喊出声来,刀光闪现,手速之快,让人惊叹。
紧接着,他又快速解决了几个死囚,每砍几个人就换一把刀。
其实本不必如此麻烦,只是当地人迷信,沾血钢刀能够镇宅辟邪,那些官吏便想多弄几把钢刀。
很快,崔振良便解决完三十三名斩首的囚犯。
稍事休息,便走向那个要受凌迟之刑的死囚。
死囚被绑在十字木桩上,崔振良向长官征询指令,得到“小活儿”的指示。
原来,“凌迟”分多种等级,级别越高,剐的刀数越多,明朝时有剐三千多刀的。
而“小活儿”,意味着二十四刀即可。
崔振良拿起匕首,按照“二十四刀”凌迟法的顺序,先从死囚眉头下刀。
死囚虽剧痛难忍,却紧咬牙关不吭一声。
崔振良迅速出着刀,尽管死囚已浑身大汗淋漓,全身不住地痉挛,却依然没有叫喊。
当崔振良在死囚胸前下刀完毕,那死囚便昏死过去。
紧接着,他趁势用锥子刺向心脏,又用钢刀了结了他。
旁边长官见状,冷笑一声:“没看出来你还是个活菩萨呢!”
后来程老四曾问师父为什么那个长官说师父是“活菩萨”。
崔振良说,当时看那汉子连续挨了数刀没吭一声,便敬他是条汉子,想让他少受些苦楚。
于是趁他昏迷赶紧下刀,尽快结果了他的性命。
按照律例“二十四刀”凌迟之刑,可以在第十五刀直刺心脏,第十六刀取其首级,也可以在最后一刀摘取首级,此事全凭刽子手临时判断权宜处置。
监刑的长官虽看出了他的用意,但也明白他未违背律例,拿他无可奈何,便挖苦了他一句“活菩萨”。
崔振良还告诉程老四,行刑时有两个洋人站在法场南侧垃圾堆上,指指点点。
崔振良痛恨洋人,洋人屡屡来犯,烧杀抢掠。
后来也是因处理洋人的事情与官府差役发生矛盾,导致他无法在广州立足,辗转来到天津。
程老四也同样痛恨洋人,自打洋人攻进了天津和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以后,气焰愈发嚣张,横行霸道。
年少时他在码头当工,有一次因体力不支,碰翻了货箱,差点被洋监工打死。
那洋人打完他,便命人将他扔到一个角落,多亏崔振良路过时将他救起,带回家为他治疗,否则他早就曝尸街头了。
国仇家恨,让他从不正眼瞧那些洋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拜崔振良为师,学习这门手艺,干着这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营生。
就想着有朝一日,能砍了这伙洋人的脑袋,出口恶气。
03
回到现实,程老四带着“鬼见愁”来到衙门,换好办差衣裳,与差役们押着死囚赶赴法场。
这次法场设在西门外街道,街道两侧小广场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程老四注意到,与以往囚车押送不同,这些死囚竟自己步行前往法场。
这些囚徒,沿途百姓不仅不辱骂,还纷纷叫好:“天津爷们儿都是好样的!”
“老少爷们儿,一路好走!”
“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让程老四十分诧异。
死囚们进入法场,站在北侧墙根。
每个人都昂首挺胸,面无惧色。
但见这18名死囚年龄各异,老的六十岁上下,小的十七八岁刚成年,更多的是正值壮年的汉子。
而他们的相貌也是相差甚远,有的一看便是苦力的模样,令他吃惊的是,这里面竟然还有白净的读书人模样的。
不多时,一阵铜锣声响起,监斩官们来了。
官员们下轿后,恭恭敬敬地从八人抬的大轿里请出一位大官,随后一起走向监斩席棚。
程老四暗自思忖,看这阵势,这些死囚想必犯了重罪。
正想着,一群洋兵簇拥着马车赶来,车上下来了几个洋人。
那几个洋人竟和京城大员平起平坐,坐在了前排。
程老四心中愤怒:“洋人怎能如此嚣张?
当年师父在广东,他们只配站在垃圾堆上!”
接着,小吏宣读死囚罪状,原来他们是几个月前烧教堂杀洋人的那伙人。
程老四忽然有点担忧。
不久前,有个姓孙的同行,平时吃喝嫖赌掏空了身子,行刑时竟没有一下子将死囚的人头砍下。
那死囚疼得满地打滚,折腾了好一阵子才断气,准备收尸的家属见状哭喊连天。
没过几天,这个刽子手就被人弄死了,尸体被发现时就泡在城外的臭水沟里。
虽然这种刽子手被死者家属寻仇的事情不多,但也时有发生。
看今天这场面,百姓们心有不甘啊!
他们会不会把怨气撒到自己身上?
这下估计记恨自己的人也不会少了。
正想着,差役推了他一把:“该你啦!”
程老四定了定神,走向第一个死囚。
师父说过,斩首之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
他牢记师父教诲,找准下刀位置,站在上风口,避开助手甩出的血水,一刀斩下,迅速后撤,身不沾血。
如果沾上血水,则是件非常丢人的事。
第二名死囚是个胖子,后脖颈肥肉掩盖了椎骨,程老四伸手一搭,便找到了位置,手起刀落,胖子的头颅瞬间飞起。
第三名死囚身材高大,程老四刀交右手,反手持刀,顺利完成斩首。
正当程老四准备处决第四名死囚时,死囚突然回头怒目而视。
程老四毫不畏惧,大喝一声:“跪好,给你来个痛快!”
死囚被这气势吓住,下意识低头,程老四趁机下刀,砍断其头颅。
这也是师傅传授的经验,绝不能让对方的气势压倒自己。
可当程老四走到第五名死囚背后时,传令官突然喝住了他。
程老四又惊又怒:“怎么啦?为嘛停下?”
传令官没理他,跑向监斩棚。
过了一会儿,传令官回来气呼呼地说:“该死的洋鬼子,怀疑死囚是充数的,非说有诈!
老爷们好说歹说才哄住,赶紧办你的差事,别多问!”
程老四气得往地上啐了一口:“死洋鬼子,太欺负人,总有一天也砍了你们的脑袋!”
干这项活计讲究的是一鼓作气,提起的一口气,就要一直顺畅地运转下去,最忌讳被打断。
他走到第五名死囚身后,那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不知是体力不支还是正在抽泣,他跪着的身体有些微微抖动。
程老四低声道:“爷们儿,呆稳了,我给你来个快的,一点儿都不疼!”
老人听后,真的不再抖动。
程老四一刀下去,人头落地,可他的心却有些沉不住了。
然而,下一秒,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