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如果还有来世,我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不当教授。就待在母亲身旁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种个田地。悔呀!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望,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如同追逐繁星的孩子,被名望、地位、幸福、尊荣等诸多诱人的概念所吸引,一路狂奔。
许多人为了在学术上取得建树,如同季老当年一般,远离家乡,奔赴远方的学府深造;为了在职场上获得晋升,背井离乡,在繁华却陌生的都市里打拼。
他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攀登着事业的高峰。然而,当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时,心中却常常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失落。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在追逐外界认可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情感需求?
回首望去,母亲那温暖的怀抱、那充满爱意的目光,是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母亲,是那个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实的依靠。
她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句诗,深刻地道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我们难以回报的愧疚。
待在母亲身边,感受着她的呼吸,聆听着她的唠叨,那是一种最质朴、最真实的幸福。这种幸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不需要高额的财富来堆砌,仅仅是一种相伴的宁静与安心。
而家庭的意义,远不止于母亲的陪伴。娶个媳妇,生些孩子,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那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和情感的传承。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是生活中的温馨港湾。
在困难时刻,彼此扶持;在快乐时刻,共同分享。孩子的诞生,则为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看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个成长的瞬间都充满了惊喜。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家庭中的这些关系,遵循着自然的伦理秩序,构建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小社会。
种个田地,看似一种简单甚至有些“土气”的生活方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象征着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在田地里劳作,感受着泥土的芬芳,见证着四季的更迭,那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所描绘的这种田园生活,是多少人心中向往的宁静与闲适。
在田园生活中,人们不需要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不需要为了名利的竞争而焦虑,只需专注于土地的耕耘和家庭的温馨。
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名望、地位、幸福、尊荣,都像是过眼云烟。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但却无法给予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慰藉。
许多人在追逐这些外在的东西时,失去了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等到醒悟过来,往往追悔莫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痛心的遗憾。
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或许很多人都会像季老一样,选择回归家庭,选择待在母亲身边,享受那份最纯粹、最珍贵的亲情。
因为,在人生的长河中,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陪伴才是永恒的主题,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和追求的宝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