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饮食文化,扎在巴地的山水里。
两江夹峙的城,常年裹着湿气,巴人最早为驱湿养体,慢慢琢磨出重味的饮食肌理,
《华阳国志》早有记载:“巴人尚滋味,好辛香”,
这便是它的根,不是凭空生出,是人与自然较劲的结果。

后来岁月推着它变。
南宋《舆地纪胜》提重庆“饮食丰饶,兼融楚蜀”,那时商旅往来,楚人的鲜、蜀人的烈揉在一起;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的食俗又掺进来,
比如聚居时共享食物的习惯,慢慢成了饮食里的“热闹气”,不是独食,是一群人的烟火。
到如今,巷弄里的饮食仍藏着老规矩。
比如煮食时讲究“现做现吃”,怕失了那股子鲜活;
招待客人必“满碗满碟”,藏着巴人“尚分享”的旧俗。
今天,跟诸位聊聊重庆的十大名菜……

南山脚下,李仁和的“幺店子”藏着重庆江湖的烟火气。
1993年,他突发奇想用后院山泉烹土鸡,
撒盐、姜末,裹菜籽油炸,再添花椒、辣椒、豆豉煨煮。
这锅“麻、辣、烫、鲜、香、嫩”的鸡,因木楼飘香得名“木楼泉水鸡”,
后发展为“泉水鸡一条街”,成重庆美食地标。
2001年它被评“中国名菜”,2003年又摘“全国绿色餐饮”,
泉水鸡讲究“一鸡三吃”:
鸡块酥香软嫩,吸饱泉水甘甜;泡椒炒鸡杂脆爽,辣得人“眼泪花儿包起”;
鸡血清汤清润,解辣又提鲜。鸡肉选南山散养土鸡,皮脆肉嫩,咬一口,麻辣直冲天灵盖,
后劲回甘,像极了重庆人的性格,火辣中藏着细腻。

清朝乾隆年间,渝北刘姓乡绅因善举获流浪乞丐传授秘方,
将山泉泡制的青泡椒与牛蛙同烧,酸辣渗入蛙肉纤维,既去腥又提鲜,
从此这道“馋嘴跳跳蛙”在川渝民间流传,成为渝派川菜的活化石。
典籍记载,刘老太爷为得此方,曾大雪天救老丐于门檐,
老丐以田边野蛙入菜,融合百家味,成就这道麻辣鲜香、
肉质细嫩的名菜,如今仍是重庆江湖菜的“元老”。
其味巴适得板!
牛蛙肉滑嫩如豆腐,泡椒的酸辣直冲鼻腔,一口下去,鲜香麻辣在舌尖炸开。
红亮汤汁裹着蛙肉,丝瓜吸饱辣味,脆爽解腻,配碗热米饭,汤汁拌饭能干三碗。
这菜,酸辣适中不燥,
连不吃辣的都忍不住伸筷子,这才是川味江湖的灵魂!

相传康熙南巡至临武县,雨困客栈时误将米酒倒入滚沸鸭锅,奇香惊座。
御厨回宫后,以埃及进贡啤酒与川地香料改良,终成这道“荤香解馋”的渝派名菜。
抗战时期,重庆码头厨子融合下河帮“大开大合”的基因,
将啤酒鸭从宫廷菜变为平民美食,
如今它仍是川菜三大流派之一的“下河帮”符号,
2023年《川菜产业报告》里,它和酸菜鱼、辣子鸡并称“川菜三绝”。
这鸭肉得用现杀土鸭,
焯水去腥后与八角、桂皮爆炒出油,整瓶啤酒“咕嘟”入锅,高压锅压十分钟,汤汁收至浓稠挂勺。
吃一口,肉酥得化渣,辣中带麦芽香,咸鲜里透着花椒的麻,
最后咂摸出点当归的回甘,巴适得板!

川味江湖的“祖师爷”。
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涌来,
江南的烹鱼手艺撞上巴渝的麻辣脾性,在来凤驿的邓家鱼馆里“生了根”。
那时节,辣椒刚从美洲漂洋过海落户川渝,老饕们一试,嘿!
这麻、辣、鲜、香、嫩五味勾魂,直接把“鲜鱼美”的招牌炒成了金字,
书法家杨萱庭题的字,至今还挂在老店墙上。
这鱼可讲究!
活水花鲢现宰现片,刀工要“柳叶片”般薄透,腌渍时盐与白酒揉得鱼肉“醒”过来,
再往热油里滚一遭,配上泡椒、豆瓣、青红花椒“炝”出魂。
端上桌时,红亮油润的汤汁裹着嫩白鱼片,
麻得人舌尖打颤,辣得额头冒汗,却偏生鲜得眉毛都要跳起来,
这口“麻、辣、烫、嫩”的绝活,连济公和尚尝了都拍桌喊“阿弥陀佛,比狗肉还香”!

两千年前,船工用盐、柴、河鱼发明“烤炖一体”吃法,后随巫盐流通传遍全国,成为非遗技艺。
南宋万州守城兵丁更创“暗道捕鱼,炭烤撒料”的秘技,
城破后烤鱼手艺却流传民间,演变成如今“先烤后炖”的经典做法。
诸葛烤鱼传说更添传奇,
诸葛亮途经万州,见渔民烤鱼,遂加中药材与山椒调味,
成就“药膳烤鱼”雏形,民间至今称其“诸葛烤鱼”。
这鱼外焦里嫩,麻辣鲜香直钻鼻腔。
炭火烤得鱼皮金黄酥脆,咬开却是雪白嫩肉,配菜如土豆、藕片吸饱汤汁,辣而不燥,麻而不苦。
万州人常说“烤鱼嘞个东西,吃得热闹才是正经!”
一口鱼,一口冰啤,烟火气里藏着长江码头的千年故事。

清光绪年间《黔江县志》载,1879年大疫后,
黔江人用“老母子水”泡菜煨鸡杂度日,
泡菜水需藿香等十味草药调香,几十年不换坛,酸辣中带回甘。
盐客挑夫更早将其改良,
300年前濯水古镇,盐客用红皮萝卜、头茬海椒混炒鸡杂,酸香驱寒,
成了川盐入黔路上的“移动能量包”。
这锅沸腾的江湖,妙在“土、杂、粗”。
土鸡内脏现宰现烹,鸡胗脆如竹节,鸡肠柔似绸,泡椒红亮如霞,洋芋条吸饱汤汁,咬下“咔嚓”一声,酸辣直窜天灵盖。
非遗技艺“三炒三焖”更绝:铁锅干煸锁鲜,
老母子水吊味,最后撒把葱花,香得人直吞口水。

重庆江湖菜的“开山怪”,传说起于江津渔船。
渔夫卖大鱼换钱,剩的小鱼换酸菜,一锅煮出鲜掉眉毛的汤,90年代火遍全国。
这碗鱼讲究“鱼片薄如纸,酸菜脆如笋”,草鱼、黑鱼皆可,鱼片切得透光,
腌入蛋清淀粉,下锅汆烫不散。
汤头用鱼骨熬得奶白,加泡椒、花椒,酸辣鲜香直往鼻子里钻。
吃一口,鱼片滑嫩,酸菜脆爽,麻味在舌尖打转,辣味在喉咙里回旋,最后连汤都喝得精光。
重庆人吃酸菜鱼爱说:
“酸得安逸,辣得巴适!”这碗鱼,不仅是菜,更是江湖气,
热辣、直爽、不藏着掖着,像极了重庆人的性格!

清乾隆年间大小金川战役,岳钟琪为祛士兵寒湿,命运辣椒入蜀。
军中厨子范怀忠将辣椒与鸡肉同炒,“地辣子鸡块”应运而生,载入《巴蜀民间菜谱》。
抗战时,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厨师为迎合美国飞虎队口味,
将鸡块切小,加豆瓣酱提色,被称为“轰炸鸡”,
《新民晚报》曾记载其“辣中带甜,暗藏异国风情”。
如今的辣子鸡讲究“辣椒堆里找鸡”的江湖气。
歌乐山老店坚持土仔公鸡现杀现烹,辣椒用二荆条,
花椒选大红袍,两次油炸使鸡肉外酥里嫩,
辣椒量多于鸡肉,形成红亮诱人的视觉冲击。
咬一口,麻香、辣香、肉香在舌尖炸开,辣得人吸溜吸溜却停不下筷,配冰啤酒更巴适得板。
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非遗,这“辣”劲儿,够味!

20世纪40年代,屠夫王氏夫妇将卖剩的杂碎、
血旺混煮,血旺越煮越嫩,遂取“毛”(重庆方言意为粗犷马虎)与“血旺”合称,
成了码头工人的“硬核快餐”。
更有传说建文帝逃亡至此,屠户以猪骨汤煮血旺救饥,成就其雏形。
这锅“江湖菜鼻祖”,藏着市井智慧与历史烟云。
这道菜,红汤翻涌如江潮,鸭血嫩滑似豆腐,
毛肚脆爽带嚼劲,肥肠软糯浸麻辣,配着黄豆芽、鳝鱼片层层叠叠,
沾满花椒与海椒的火辣。
一口下去,鲜、辣、麻、烫在舌尖炸开,直教人喊“巴适得板”!
如今它已列入《渝菜烹饪标准体系》,从码头小摊跃上宴席,
却仍保留着“现烫现吃”的烟火气,
这口热辣,是重庆人的性格,也是江湖的滋味。

诞生于明末清初张姓大户的“乌龙宴”,
娇小姐误将鱼片乱炖,花椒辣椒往热油里一泼,竟香得满屋喊“沸腾鱼香”,
从此嫁女的姑娘都学这招“摆烂厨艺”。
后来川菜师傅在1983年厨艺大赛用“水煮肉片”拿奖后,拿嘉陵江草鱼试水,
愣是把这“歪打正着”的菜精雕成经典,
1985年定型时辣得人跳脚又停不下筷,如今渝北还挂着“中国水煮鱼之乡”的牌子。
这鱼片滑嫩得能“嗦”进嘴,油亮辣椒裹着麻香直窜鼻腔,
辣得人吸气却越吃越上头,豆芽吸饱汤汁脆生生的,配碗白饭能扒得干干净净。

筷子落进红油,溅起江湖的涟漪。
这十道菜是十种活法,辣不是霸道,是人间气。
食客相视一笑,额头汗珠映着灯火,
答案早藏在每一口滚烫的鲜活里。
江湖没有王者,只有沸腾的日常,在舌尖上,生生不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