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年代,武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
但在抗战期间,八路军在缴获日军武器时,他们却往往青睐“老古董”般的三八大盖步枪,而非火力更猛的冲锋枪。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火力越凶猛越好吗?

抗战岁月里,八路军的枪声听起来并不密集,这并非他们不敢拼杀,而是因为他们拼不起。
对于日军来说,一次扫射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对于八路军来说,每一次扣动扳机,都是一次拿命在赌。

在山西的某个村庄,老兵李永胜回忆起当年的一幕,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光。
他说:“你们现在用子弹练枪法,我们那时候是用命换子弹练命中率。”
抗战初期,八路军所能依赖的武器装备几乎都不是“自产”的,更多来自于战场上的缴获,或者民间东拼西凑来的旧枪支。
而子弹,每一颗都弥足珍贵。
中央发来的补给少得可怜,有时一整支部队要靠区区几百发子弹支撑数日战斗。
即便是国民政府拨给的弹药,也常常“雷声大雨点小”,送到前线时,或已所剩无几,或早已被“有意无意”截了几程。

于是,一种极为矛盾的现象出现了:八路军战士的枪法特别准,却极少开枪。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开枪之前,必须确定敌人就在瞄准镜的十字线里;开枪之后,必须确保敌人倒在枪声落下之前。
那不是战斗,更像是精打细算。
在太行山区的某次战斗中,有一个班的战士被围困在山谷之中,对面是一小股试图渗透的日军,情况危急。
但班长迟迟没有下达开火命令,反而命令大家“猫着不动”。
战士们着急地问:“咋还不开枪?”

班长冷静地盯着望远镜说:“他们还没过线,再等等……我们就三十发子弹,打不死他们就等着挨炸弹吧。”
直到敌人踏进了埋伏圈的中心,近得几乎能看见面部的表情,班长才猛地挥手:“打!”随即枪响声齐发,每一枪都击倒一个敌人,没有一发浪费。
敌人愣了神,慌忙后撤。
而那三十发子弹,也几乎弹无虚发。
对于八路军而言,“如何节省子弹”几乎成了一门“科学”。

训练营中最常见的不是实弹射击,而是“空枪演练”与“瞄准练习”,没有子弹,战士们就用棍子代替枪杆,摆出射击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演练。
有人把这叫“假装训练”,可老兵却说:“装得多了,就真了。”
也正因如此,八路军中诞生了大量的“神枪手”。

曾有一个传说,说晋察冀的一位神枪手,五发子弹打掉了敌军岗楼上的五个机枪手,每人一枪,无一虚发。

而三八大盖的子弹,也是八路军最容易“续上”的弹药之一。
在缴获战中,日本兵多配这类步枪,配发弹药也以6.5毫米为主。
只要缴来三八大盖,往往就能一并获得相配的子弹。
而那些造型新潮、火力强劲的冲锋枪,使用的是日军自制的8毫米“南部子弹”或特殊口径,弹药少得可怜,用一发就少一发。
没弹的枪,就跟烧火棍差不多,还不如不背。
而且,冲锋枪虽猛,却“性子急”。
一次冲锋,子弹倾泻如雨,稍不注意就“空仓”。

而三八大盖一发发来,正好符合八路军“有一颗打一颗”的作战逻辑。
说这话的是老兵高世林,他曾在山东打过几场伏击战,枪法极准,被称为“高一枪”。
他有一次也缴获了一支冲锋枪,别在腰间耍了两天,第三天他就把枪交了上去,换回自己的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修理”。
当年八路军有一支“野战修枪小队”,成员是几个农家出身的老铁匠。
他们手里没什么高精尖工具,只有锉刀、铁锤、煤炉和钢条,却能把打坏的枪口修直,把卡壳的机头锉平,甚至还能给断裂的枪托打个铁箍继续用。

而三八大盖的零件少、设计直白,正适合“土法修理”,修起来容易,零件也常有替代品。
但冲锋枪呢?螺丝特殊,弹匣脆弱,连拉栓卡顿都要一点技巧,没有专门训练,根本搞不定。
修不好,用不顺,喂不起,这样的枪自然在八路军中“不得宠”。
起初有人不甘心,背着冲锋枪上战场,还把它擦得锃亮,说:“这枪就是八路军的‘洋马’!”
可几次行动下来,队伍要隐蔽,他那“鼓包包”的弹匣和高耸枪身总是突出;
打伏击,敌人还没到,他就光火力扫射地把弹打光了;真打到敌人近前,他一边掏弹匣一边骂:“咋又没了!”,结果对面一个日军还在拉栓瞄准。
还有更悲哀的,是那些“缴了枪却没缴子弹”。

一次突袭后,一支小队缴获了五六把冲锋枪,全员兴奋不已,拿着就想练。
但清点弹药时发现,几乎无一配套。
战士们把仓库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一颗能用的子弹。
最后,这些“威风八面”的冲锋枪,被叠好堆在仓库墙角,蒙上油布。
半年后,连队调防,那堆冲锋枪被交接给下一个部队,又是一堆摆设。
这些年后再想起,很多老兵仍会说:“冲锋枪,确实好,但不是给咱这种部队用的。”

如今的我们,比冲锋枪更厉害的武器层出不穷,战略级武备说是上天入海,也毫不夸张,回想过往,更要铭记那些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