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刚进中原时,寺庙先沾着官气,
《魏书·释老志》说早期寺庙多依官署建,后来慢慢往村里钻。
土坯砌的香炉像个破灶,农汉求雨时磕得额头红,
香灰落衣襟,拍两下也不嫌弃,纸灰飘到田埂上,倒像给庄稼送了信。

农闲时庙檐下最热闹,妇女们纳着鞋底凑一块儿,
听识字的老秀才念佛经里的故事,念到菩萨救苦,有人就抹眼泪。
小孩追着卖糖稀的,绕着香炉跑,糖稀滴在青石板上,粘住几粒香灰也不管。
庙墙上刻着修庙人的名儿,有捐半亩地的地主,也有攒了仨铜板的乞丐。
钟声早敲三下,叫醒村里的炊烟;
晚敲三下,压下夜里的狗叫。
这庙哪是供神仙的?
是老百姓搁念想、凑热闹的地儿,活着就离不了这股烟火气。
今天,小汐跟诸位聊聊中国最好吃的斋饭……

隐于成都青羊区文殊院街,是千年古刹里的“舌尖禅林”。
始建于隋大业年间的文殊院,康熙年间重建后更名,寺内“空林八观”闻名遐迩。
香园作为素斋圣地,源自《维摩诘经》中“香积佛国取饭”的典故,
以“清净、柔软、如法”为烹饪三要,将豆制品、菌菇玩出“仿荤神作”,
禅院冒菜无葱蒜却辣得酣畅,宝光脆皮鱼外酥里嫩,
甜烧白用冬瓜伪作五花肉,甜香直冲天灵盖,连老饕都惊呼“以假乱真”。
此地不仅素斋绝妙,更藏着一方修行净土。

35元素食自助20余道当季菜品任选,光盘返现5元;
二楼点菜区环境清幽,老火煨汤热气腾腾暖胃暖心。
香园外竹椅盖碗茶,20元可坐半日,听龙门阵配麻将声,看竹影婆娑,
恍惚间懂了成都人的禅意,
虔诚与馋嘴共存,烟火人间里“吃了便放下”的豁达,才是最舒服的修行。

藏在惠福东路闹市里,白天是青瓦黄墙的古刹,
夜里亮灯时恍若《千与千寻》里的汤屋,成了老广们“转运饭堂”。
寺里素食阁开在东阁楼二楼,
这里连牙签都是玉米淀粉做的,既能剔牙又能“嚼”个干净。
这儿的素烧鹅最是妙,豆皮裹着香菇胡萝卜,
炸得外脆里糯,咬开竟有肉汁感,老饕都喊“比真鹅还香”!
罗汉斋汁浓不咸,芋泥卷酥脆里裹着紫菜香,
连橄榄汤都清润得能润喉,苹果茶飘着淡香,喝完连打嗝都是果味。

这素食可不只是吃个新鲜,里头藏着岭南烟火气。
饭前双手合十念十声“阿弥陀佛”,饭后用温水涮碗喝下“吸福”,
连剩菜都要被服务员端回提醒吃完,毕竟“光盘”才是真修行。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康熙年间重建时三尊6米铜佛镇殿,
如今素食阁的菜单还跟着节气变,春有艾糍夏有莲蓬,秋有栗子冬有暖。
怪不得老广们说,来这儿不光是吃素,更是吃一口“佛心”。

藏于杭州灵隐寺内,进门右行五十米拾阶而上,“素木匾”映入眼帘。
这处千年古刹的素面馆,以罗汉面、吉祥三丝面等十多种斋饭闻名,
素火腿、木耳、菌菇、春笋随四时变换,汤头鲜而不腻,
面条细滑有嚼劲,配一碟素烧鹅蘸面汤,绝了!
“灵隐素饺”用菌菇蔬菜作馅,咬开是山野的清气,
“云林米粉”拌着黄花菜,吃出“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豁达。

这儿的素面贵在“禅意”,
晨钟暮鼓里喝汤品面,连醋和辣椒都自取,像给肠胃做场“禅修SPA”。
老杭州说“清淡是福”,一碗面下肚,五蕴六根都舒坦。
人均三十来块,在景区里算良心价,
饭点需错峰,面上来趁热吃,汤鲜面滑才最灵。
若问为啥火?
灵隐寺香火旺,面馆沾了佛气,更因这口素净,让重油重辣的味蕾寻到片“净土”。

坐落阊门外留园路,始建于元代,原名归元寺,明嘉靖年间易名,
清光绪重建,现为江南律宗名刹。
寺内东区中轴对称显庄严,西区园林错落藏禅意,更有五百罗汉堂、御赐牌楼等古迹。
数罗汉、抄经、撸猫、喂鸽,是寺内四大“隐秘玩法”,
尤以“数罗汉指路”民俗最盛,男左女右选尊罗汉,数至虚岁得编号,可解签问前程。
素食乃西园寺“灵魂”。

观音面甜香浓郁,香菇笋片裹油面筋吸饱汤汁;
吉祥面素鸡雪菜鲜爽,素鸡泡足汤头更入味;
如意面烤麸豆芽脆嫩,配木耳丝清甜。
更有素包、八宝饭、素糕点,用苏州时令菜蔬,甜咸适中,一口尝尽“不时不食”的江南智慧。
这碗素面,既是修行人的日常,也是俗世人的“治愈所”,
每日排队长龙绕殿三匝,
吃的是素,品的是禅,图的是这份“人间烟火里的清净”。

位于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距今1800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誉。
唐时八位皇帝六迎佛指舍利,
1987年地宫出土世界仅存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及八重宝函、
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等国宝,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这儿的素斋美滴很,罗汉斋集木耳、香菇、豆腐慢炖,鲜得掉眉毛;
莲花豆腐雕成莲瓣,夹一筷子嫩得能抿化;
云水禅心用梅子熬汁裹山药冻,酸甜清爽,像把春天含在嘴里。
过堂斋更有讲究,端碗要“龙含珠”喻佛性在握,
夹菜须“凤点头”示恭敬,连添饭手势都分“少量”“续碗”之别,仪式感拉满。
游客争相打卡,不光为这口素淡鲜美,
更为千年佛脉里的一粥一饭皆修行,吃的是滋味,悟的是禅意,美滴很!

坐落杭州西湖天竺路,始建于五代后晋,千年间几经兴废。
清乾隆南巡赐名“法喜”,留下“山名天竺,西方即在眼前”长联,至今香火鼎盛。
寺内斋堂每日供素斋,5元管饱,可续饭不浪费。
白菜清甜、豆腐吸饱汤汁、烤麸松软入味,配紫菜蛋花汤暖胃,
食材多取自寺后僧田,晨采暮做,鲜得落胃。
打卡者趋之若鹜,不止为斋饭。
黄墙黛瓦间,摸“喜”字石墙沾福气,挂福带求姻缘,或登高俯瞰“天竺香市”盛景。

斋堂用餐有仪轨:净手静心,排队取餐,光盘为荣。
这般烟火禅意,让寻常素斋成了“舌尖上的修行”,
连马云都曾来此打卡,难怪年轻人说“比网红店实在,比家常饭有魂”。

藏于大理苍山圣应峰南麓,明初始建,民国唐继尧题匾“寂照庵”三字,
取“感而遂通,寂静照鉴”之意。
这里不烧香火,唯以鲜花供佛,妙慧法师说“佛不缺一炷香,只缺一颗心”,
故多肉盆栽与山茶铺满院角,松针落阶如禅语。
五观堂斋饭每日现制,十道素味皆取自后山菜地:

清蒸嫩南瓜甜糯如蜜,笋丝拌粉丝脆爽带鲜,凉拌茄子吸饱蒜香,炒土豆软糯似肉,
再配一碟自制腐乳,
红辣油浸着腐乳块,咸香里透着点回甘。
这里吃的是山野本味,春有香椿炒蛋,夏有菌菇炖汤,秋有板栗烧笋,冬有萝卜炖豆。
年轻人争相打卡,为的不仅是这口“苍山限定”,更是那份“止语进食”的仪式感,
排队时看木鱼梆响,入座时听松风穿堂,吃完可讨杯禅茶,看阳光在多肉叶片上跳舞。
这里没有“电子榨菜”,
只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让都市人暂时放下KPI,在慢食中找回点“人味”。

在徐汇区龙华路,三国赤乌年间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正式立寺,
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龙华塔是宋代古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寺里素斋有罗汉面、净素月饼、
素鸭、素火腿、绿豆糕、素小笼、照烧素鳗鱼、素面筋、素香菇、素冬笋等十来样,
罗汉面最出名。

面条筋道,浇头油面筋、百叶、杏鲍菇、冬笋清甜鲜美,像极了上海姆妈烧的菜,侬晓得伐?
净素月饼更绝,古法手工制皮,酥皮15层,
苔条果仁馅甜咸交织,咬一口“咔嚓”响,比荤月饼还香。
为啥大家争相打卡?
一则真材实料,花生油、优质面粉不掺假;
二则环境静,寺里香火缭绕,吃口热面喝口茶,心能静半日;
三则传承久,龙华禅食制作技艺是上海非遗,
刘锦久等传承人守了三四十年,现在线上卖得火,连美国加拿大都有代理。

在安徽池州青阳,唐代金乔觉来此修行,圆寂后被尊地藏菩萨,素斋文化自此发端。
山民采竹笋、石耳、黄精入馔,豆腐皮裹香菇末炸成“素鸡”,
形似鸡肉却更嫩;罗汉斋集十八种山珍,
慢火煨出鲜甜,吃时得用筷子夹稳,生怕溜走一口鲜。

这儿素斋讲究“药食同源”,
黄精炖土鸡(实际是豆腐)补气,石耳炒百合润肺,连炒青菜都只放盐巴提味,
吃得出菜园子的青气。
七月三十地藏诞日,庙会热闹得像过年,香客挤破头抢“素火腿”切片,咬一口满嘴香,直说“比真肉还攒劲”!
如今素斋馆遍街,可老食客偏爱去寺庙蹭斋饭,图那口“晨钟暮鼓里长出的清净味”。

位于厦门思明南路,始建于唐末,初名泗洲院,
清康熙年间因供奉观音得名“南普陀”。
寺依五老峰而建,形成“寺-塔-山-海”四重景观,
大雄宝殿的“九鲤化龙”剪瓷雕展现闽南匠作精髓,
更存有《乾隆御制碑》等涉台文物,见证两岸同根血脉。
素宴堪称“舌尖禅经”:

半月沉江(面筋香菇汤)因郭沫若题诗名扬,
南海金莲以豆腐雕莲花获烹饪大奖,香泥藏珍用芋泥裹冬笋马蹄,绵密中藏脆爽。
十二道素宴融合“素料、素作、素名”三重境界,
如赵朴初命名的“丝雨菰云”(冬菇冬粉)诗意满满,
天厨素饼蝉联“中国金牌小吃”,金砖峰会曾指定供应。
2018年素宴入选“中国菜”福建十大主题名宴,
2017年成省级非遗,更以“零门槛”“文明敬香”等理念践行佛教慈悲精神。

你看,这斋饭说到底,吃的不是素,是人心里的那点念想。
庙里的钟声能传三里地,碗里的热气能暖半截身子。
要不,咱也找处庙子,吃碗素面,听段经?
人问为啥,你就说:
嚼得菜根香,才能品出这日子里的细水长流。
 
                         
                         
                         
                         
                         
                        ![这就是吃肉丸子方便面的代价吗[笑着哭]](http://image.uczzd.cn/14616327338484427171.jpg?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