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去商场买双新鞋,本是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可郑州的李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因为一双鞋被贴上了“嫌贵”的标签,更让人愤怒的是,这个带着侮辱性的备注还被店员发到了会员群里,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事情发生在郑州正弘城5楼的FILA KIDS门店。李女士带着孩子进店后,孩子试了三双鞋,全程不过十分钟,最后用了一张店员提议的优惠券完成购买。可结账没多久,她就在会员群里看到了自己的客户信息截图——描述栏写着“11月23号注册的就买一双鞋子,一直嫌贵男孩穿37码”,标签栏更直接标注“买双鞋子都嫌贵”。更离谱的是,群里还有另一位会员被备注“绑定的奥莱不能用,结果让她老公又注册一下”。这种把顾客当“透明人”随意评价的行为,让群里的其他顾客都炸了锅:“原来消费是要被这样品头论足的?”“买双鞋还要被贴标签,太恶心了!”
面对质疑,涉事店员的操作更让人无语——直接解散了会员群,试图用“眼不见为净”的方式掩盖问题。直到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声,事件彻底发酵,FILA官方才姗姗来迟地发布道歉声明,称已对涉事员工严肃批评,并承诺改进服务。可这份轻飘飘的道歉,真的能抚平顾客的愤怒吗?
说实话,看到这种新闻,我气得手都在抖。消费本应是平等的交易,顾客有权选择试多少双鞋、花多少钱,店员凭什么用“嫌贵”这种主观标签去定义别人?更可怕的是,这种备注一旦被泄露,不仅侵犯隐私,更会让人产生“被监视”的屈辱感。就像有网友说的:“今天她被备注‘嫌贵’,明天可能就有人被备注‘穷’‘事多’,这种标签化思维,本质就是对消费者的歧视!”
从法律层面看,这种行为早已越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更不能以侮辱性方式处理消费者数据。而店员随意备注、泄露信息的操作,不仅涉嫌侵犯人格尊严,更可能触碰隐私权的红线。商家所谓的“为了提供更细致服务”,不过是为自己管理失当找的借口——真正尊重顾客的服务,从来不需要靠贴标签来实现。
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消费不是“施舍”,顾客更不是商家可以随意评判的“商品”。一个品牌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再大的牌子也终将失去人心。希望FILA能真正拿出诚意,不仅处罚涉事员工,更要彻底整改内部管理,别再让“嫌贵”这样的标签,成为刺向消费者的刀。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被商家“贴标签”的情况吗?面对这种行为,你会选择维权还是默默忍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案例来源:极目新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