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历史就像一出大戏,主角不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而是一些你几乎没听过的名字。比如,西北马家军和冯玉祥之间的较量,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权谋剧。想象一下,一群地方军阀如何与一位军事强人周旋,最终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背后,到底是谁赢了,谁又输了?或者说,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真的有赢家吗?
话说回来,西北地区有个叫马家军的势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对付的。这帮人分成了三派:甘马、宁马和青马,各据一方。甘马的老大是马占鳌一系,控制着甘肃;宁马是马千龄的天下,盘踞宁夏;青马则由马海晏的家族掌控青海。这三家势力,说小了是地方武装,说大了就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凭借个人威望和北洋军的实力,马家军还算老实。后来张广建督甘期间,靠着军事手段和政治分化,勉强压住了这些家伙。可好景不长,直皖战争后,皖系失败,张广建被免职。直系对西北鞭长莫及,马家军就开始膨胀,扩充自己的军队,搞起了"半独立王国"。

但马家军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遇到了硬茬子——冯玉祥。这人可不是省油的灯,1924年,他发动北京政变,把直系打得落花流水。冯玉祥这人,我琢磨着,可能天生就是当军阀的料。他先是联合孙岳、胡景翼,把曹锟软禁,又把吴佩孚打得灰溜溜地逃往南方。然后呢?他又主动退出北京,让张作霖捡了便宜。
不过,老冯也不是吃亏的主。他先是电邀孙中山北上,为自己营造"革命"人设;接着又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给自己加分。这一手,把张作霖气得够呛,只能请段祺瑞出山。段祺瑞上台后,任命冯玉祥为西北边防督办,国民军也改名为"西北军"。
说实话,冯玉祥这个人,我挺佩服他的。他清楚得很,仅靠西北的税收,根本养不起20万大军。所以,他滞留北京,等孙中山北上。孙中山到北京那天,30万市民夹道欢迎,场面那叫一个壮观!可惜,中山先生没多久就病逝了,冯玉祥的算盘落了空。

后来,冯玉祥去了张家口,但心有不甘。他的参谋长蒋鸿遇安慰他:"甘肃可是战略要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要是能把陕、热、察、绥连成一片,那就是西北半壁江山啊!"这话说到冯玉祥心坎里去了。他任命张之江为察哈尔都统,李鸣钟为绥远都统,这两位可是他早期的主要助手,位列"五虎将"。
西北军一来,原绥远都统马福祥见势不妙,乖乖交出地盘。冯玉祥得陇望蜀,又把矛头对准了甘肃。当时的甘肃可大了,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全部、青海东北部以及新疆一部分。由于幅员辽阔,加上军务督办兼省长陆洪涛中风卧床,无力控制局面,甘肃遍地都是小军阀。
这些军阀中,实力最强的有八个:陇东镇守使张兆钾、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河州镇守使裴建准、肃州镇守使吴桐仁、甘州镇守使马璘、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凉州镇守使马廷勷、宁夏镇守使马鸿宾。其中四个是回族,四个是汉族。

论纸面实力,冯玉祥还真不把这帮地头蛇放在眼里。但从绥远到兰州,路途遥远,大军补给困难,一着不慎,很可能阴沟里翻船。而且,冯玉祥也不想放弃华北。当初划分地盘时,西北归冯玉祥,华北归张作霖,北京由三人共同控制。所以,他在北京留了部分兵马,交给鹿钟麟指挥,就等着天下有变。
怎么办呢?冯玉祥只能先分化,再逐个击破。这时候,马福祥很会来事,主动攀附冯玉祥,表示可以游说马家军。冯玉祥便任命他为西北边防会办。有了马福祥出面,马璘、马鸿宾很快就臣服了。马麒、马廷勷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保持中立。
1925年9月,冯玉祥任命刘郁芬为代理甘肃督办。刘郁芬、蒋鸿遇率2万人从包头出发,一路辗转向兰州。路过宁夏时,马福祥携儿子马鸿逵、侄子马鸿宾殷勤接待,还提供粮秣补给。马福祥还极力请求冯玉祥收编马鸿逵的部队,冯玉祥便任命马鸿逵为国民军新编第七师师长。

刘郁芬还没到兰州,陆洪涛就病重了,被部下李长青趁机夺权。冯玉祥电令刘郁芬快马加鞭,抵达兰州后,拿下李长青,就地正法。刘郁芬接到电令,设下鸿门宴,把李长清处决,其部也被拆分吞并。
拿下兰州后,刘郁芬下一步就是对四位汉人镇守使动手。裴建准、吴桐仁实力较弱,表示臣服。孔繁锦和张兆钾不服,两人押宝吴佩孚。吴佩孚当初被冯玉祥背刺,气得咬牙切齿,一直想找机会报仇。而冯玉祥呢,始终觊觎华北。
1925年10月,奉军因为扩张太快,根基不稳,被孙传芳瞅准时机,打得兵败如山倒。张作霖痛失三个主力师,兵力不足,便对冯玉祥示弱,表示可以让出保定、廊坊。但冯玉祥胃口很大,看不上张作霖的仨瓜俩枣。这把张作霖气得不轻,旋即与孙传芳议和,决定先打冯玉祥。

冯玉祥敢招惹张作霖,自然有后手。他早与奉系大将郭松龄达成密约,共同讨伐张作霖。然而当郭松龄率七万奉军回攻关外后,冯玉祥却选择了再次背刺盟友。结果郭松龄兵败身亡。张作霖被冯玉祥一通折腾,精锐部队所剩无几。转而拉拢吴佩孚、阎锡山,一起暴打冯玉祥。
吴佩孚此时已经控制了两湖的直系部队,果断响应。阎锡山因为山西被国民军四面包围,也出兵凑热闹。冯玉祥一看这架势,主动下野,前往苏联寻求援助。随后,鹿钟麟接过临时指挥权。
1926年3月,国奉战争爆发。鹿钟麟收拢兵力,撤至南口。由于冯玉祥不在,国民军群龙无首,形势异常危急。迫不得已,蒋鸿遇率1万多人支援南口战场。张兆钾、孔繁锦不是支持吴佩孚嘛,便趁机联合土匪黄得贵等人叛乱。国民军只有几千人,而叛军高达3万。刘郁芬无力硬拼,只好收缩战线,固守兰州,同时派人向马家军求援。

马麒、马廷勷继续中立。马璘象征性地派了一个骑兵营帮忙守卫兰州。马鸿逵出兵威逼平凉,牵制张兆钾。刘郁芬坚守兰州一个多月,等来了吉鸿昌、孙良诚的援兵。孔繁锦的部队见援兵来了,一触即溃,四散逃窜。随后,刘郁芬下令反攻,孙良诚、吉鸿昌、马鸿逵三路夹击张兆钾的大本营平凉。张兆钾双拳难敌四手,仓惶逃往陕西。
解决了四位汉人镇守使,接下来就该轮到四位回族镇守使了。准确地说,该轮到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和凉州镇守使马廷勷了。1926年6月,甘肃省政府改为委员制,马麒是九个委员之一。马麒认为这是调虎离山,拒绝履任,并暗中与马廷勷密谋,打算武装对抗刘郁芬。
过了一段时间,刘郁芬挟胜利之威,派人检点马麒、马廷勷的军队。二马迫于形势,眼神瞬间清澈了,委托马鸿宾向刘郁芬表达自己唯命是从之意。不久,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抄了吴佩孚的老巢,南口方面的压力锐减。

1926年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来,在绥远五原誓师,国民军全体将士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转到1927年6月,阎锡山在太原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此时此刻,吴佩孚已经败亡,孙传芳还剩半口气,只有张作霖还保存实力。但面对蒋、冯、阎、桂的夹击,张作霖退出关外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也意味着冯玉祥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对付西北诸马!
1927年秋,冯玉祥任命赵席聘为河州镇守使,前往河州搜刮钱粮,筹措军饷。赵席聘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又是刘郁芬的表兄,后台很硬,且刚愎自用,到了河州便搜刮无度,根本无视定制,致使民怨沸腾。马仲英的父亲马宝因为同情百姓,请求减轻粮款负担,也被赵席聘以"通匪"为由处决了。
河州是马麒的老家,得知赵席聘祸祸乡里,马麒在一次内部会上夹枪带棒地说道:"国民军灭回灭教,对我们逼得太紧,难道任其宰割?没有一个儿娃子出怨气?"当时在座的马仲英听得此言,联合几名军官私逃河州,利用民众仇视赵司聘的心理,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对抗国民军。史称"河州事变"。

马仲英叛乱时,马廷勷正好在河州,刘郁芬便怀疑马廷勷暗中支持马仲英。为了自证清白,马廷勷派一个团阻击马仲英,不料这个团临阵倒戈,投靠了马仲英。马麒派三个骑兵营尾随马仲英部到河州,结果这三个营也先后"哗变",加入马仲英部。
1928年5月,马仲英拥兵已达万余人,挥师攻打河州,赵席聘战败,闭城待援。同年7月,马仲英第二次围攻河州。马廷贤将马廷勷在河州的38万元窖藏银交给马仲英作军饷。如果说一次哗变是偶然,三番四次就是存心作对了。
于是,冯玉祥一面令佟麟阁、李松昆等三个师进军河州。一面指示刘郁芬派兵星夜兼程,包围了马廷勷的大本营凉州。刘郁芬大军压境,有人主张死战,马廷勷此时却怂了,表示只要能保全他的身家性命和财产,他愿意交出地盘和军队。为表诚意,马廷勷还下令收缴各营枪支,封存府库,等待国民军接收。

见老大如此窝囊,马廷勷的部下四散而逃。趁此机会,国民军教导团团长刘志远率几十个警察发动袭击,洗劫了马廷勷的财物。马廷勷搞不清情况,仓惶逃到西宁,被马麒狠狠羞辱了一番。事后,马麒资助马廷勷收拢旧部,反攻凉州。城破当天,马廷勷部见人就杀,凉州城也遭到巨大破坏。不久,马廷勷又积极攻打永登,图谋兰州。刘郁芬被二马搞得焦头烂额。
当时张作霖被关东军炸死,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未激化,冯玉祥有充足兵力来荡平甘肃。于是,冯玉祥命孙连仲率2万人入甘,打得马仲英四处流窜、马廷勷败走青海乐都。但就在国民军围剿马仲英、马廷勷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国军编遣会议,讨论裁军问题。二次北伐后,冯玉祥拥兵40余万,被老蒋视为头号眼中钉。
由于忙于裁军会议,冯玉祥特派马鸿宾与二马谈判,期望尽快解决事变。但二马要价太高,谈判不了了之。倒是马麒认清形势,主动派人向刘郁芬表示臣服。冯玉祥对马麒既往不咎,河凉事变的锅,全部甩给了马廷勷和马仲英。此前为了保留部队,冯玉祥将宁夏、青海从甘肃分出来,另建行省。

青海建省后,孙连仲出任省主席,马麒为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马麒打心底里不服,对孙连仲明迎暗拒。冯玉祥直接来了一手釜底抽薪,将马麒的部队全部调离西宁。以孙连仲的部队控制西宁局势。见此情形,马麒只得辞去建设厅长,窝在家里静观其变。
1929年2、3月间,马仲英在流窜途中接连屠杀湟源、永昌、民勤三城。起兵之初,马仲英一度喊出"不杀回、不杀汉,专杀国民军办事员"的口号。然而缺衣少粮的流窜武装哪有纪律可言?到最后还是走一路抢一路。马仲英部烧杀劫掠,激怒了吉鸿昌。两军在宁夏大坝决战,吉鸿昌部同仇敌忾,所有将士都脱去上衣,光着膀子抡大刀,杀得马仲英部向北逃窜。
如果没有后来的中原大战,冯玉祥还真有可能在西北长期割据,死死压制马家军。可惜冯玉祥志不在此,他要争天下,而不是当西北王。1929年5月,蒋介石和冯玉祥撕破脸。马廷勷经藏区赴南京,被蒋介石任命为"讨逆第十五路总指挥"。这时候的马仲英也无力坚持,带少数随从到北平,据说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被任命为"讨逆军第十五路军第二纵队司令"。

老蒋拉拢二马,意思很明显,就是希望他们策动马家军反冯。不过,宁马集团和青马集团都不敢得罪冯玉祥,没有掺和。蒋介石还成功策反了冯玉祥的麾下大将韩复榘、石友三。老冯由此痛失数万大军。冯玉祥不甘心失败,跑到山西求见阎锡山,图谋再次反蒋。结果被阎锡山给软禁了。此前,桂系已经被蒋介石瓦解。这样一来,阎老西就成了老蒋的头号强敌。而马仲英和马廷勷也没了利用价值。
1929年冬,蒋介石撤销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部,调马廷勷为总司令部上将参议。几个月后,因为老蒋咄咄逼人,阎锡山和冯玉祥修复关系,决定共同讨蒋。冯玉祥返回西北,派人将马廷勷诱捕,处死。马廷勷一死,甘马势力被青马和宁马瓜分。宁马的马福祥、马鸿逵对老冯还是比较忠心的。青马的马麒、马步芳一直图谋东山再起。
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期间,刘郁芬调任陕西省主席,孙连仲调任甘肃省主席,高树勋暂代青海省主席。马麒趁机指使儿子马步芳给狂拍高树勋马屁,各种投其所好。西北军很穷,高树勋人穷志短,马家父子几发"银弹"就把他拿下了。后来在高树勋的疏通下,马步芳部得以移驻西宁。青海省主席一职,也由马麒暂代。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就像一个赌徒,将部队全部派到前线。孙连仲曾建议冯玉祥留一些军队,以免被偷家。但老冯不听,押上了所有筹码。随着大军东进,维持当地治安的任务,只得交给西北诸马。马麒结束代理,正式出任青海省主席。他的弟弟马麟出任甘肃保安司令。马鸿宾则出任宁夏省主席。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冯玉祥下野,西北诸马投靠蒋介石。自此,马家军对西北的统治,在一度所有中断后,又重新恢复。
说真的,有时候我在想,历史这东西,到底是由谁书写的?是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还是像马家军这样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你觉得,如果冯玉祥没有和蒋介石撕破脸,西北诸马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吗?或者说,历史真的有如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