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网约车司机都在吐槽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明明在网约车平台接的单,到手单价却低到不正常,和顺风车的价格不相上下,直到和乘客对账才发现,原来这些订单竟然是乘客在顺风车平台下的独享单,这让不少司机疑惑:网约车平台难道真的会从顺风车平台 “买” 单再分给自己吗?

这种困惑并非个例,广东一位网约车司机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跑了一笔从佛山和顺到广州的 26 公里行程,网约车平台显示的预估收入仅 24.27 元,而他后来发现,同样的路线在顺风车平台,司机到手收入能达到 35 元,足足差了十块钱。
无独有偶,另一位广东司机跑 36 公里跨城网约车订单,扣除过路费后到手 43.92 元,平均每公里才一块二,而回程接的顺风车独享单,里程少了 7 公里,收入却有 43 元,算下来每公里单价反倒更高。
更让人无奈的是青岛司机老周的遭遇,他在顺风车平台锁定的返程订单突然消失,半小时后却以快车单的形式从另一家网约车平台派过来,价格直接低了近 40%,相当于平台当了次 “中间商” 赚走了差价。

事实上,这种订单的 “跨界流转” 已经成了行业里的潜规则,不仅网约车平台之间会互相 “切单”,顺风车与网约车平台的订单转换更是暗藏猫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核心原因还是利益算计,业内人士透露,顺风车按非营运性质监管,抽成比例低,而网约车按营运性质监管,抽成更高,平台通过转换订单类型,既能规避监管风险,又能截留差价,把本该属于司机的收入装进自己口袋。更隐蔽的是,部分平台还会把低价网约车订单转为顺风车单。

这种操作不仅让司机们怨声载道,也让乘客陷入被动。对网约车司机来说,他们投入巨大成本办理营运资质、承担营运风险,本应获得比非营运顺风车更高的收入,如今却要拿着和顺风车差不多的报酬跑营运订单,不少合规司机直言 “越跑越亏”。
而乘客在顺风车平台下独享单,本是想获得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却没想到自己的订单被平台转手,还间接导致司机收入受损,双方的矛盾也因此增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订单转换还触碰了行业合规红线,营运网约车司机接顺风车单、非营运顺风车司机承接营运订单,都可能面临合规处罚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司机开始意识到订单价格异常的问题,也有不少人尝试和乘客对账核实,揭开了平台的暗箱操作。但面对这种行业乱象,单个司机的力量往往难以改变现状,毕竟平台掌握着派单和定价的主动权。
而顺风车市场本身就存在定价标准不一、弹性空间大的问题,不同平台之间同一行程的报价差距能超过 250 元,监管的缺失更让平台有了可乘之机。
无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乘客,都期待能有更透明的定价机制和更严格的监管措施,让订单流转回归合规轨道,让司机的劳动得到合理回报,也让乘客的出行消费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