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强人领导弱国

明朝的问题太过复杂,除了老天爷,没有人可以解。这不是一句博人噱头的话。作为最后一个农耕王朝,关于它灭亡的原因,从甲申事变

明朝的问题太过复杂,除了老天爷,没有人可以解。这不是一句博人噱头的话。

作为最后一个农耕王朝,关于它灭亡的原因,从甲申事变至今380年间,就它的关注多最高,亡国原因最多,有说小冰期的,有说经济结构的,有说忙于内斗的。

种种这些,的确是一环原因,但没有触及到根子上,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

——强人领导弱国。

首先,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明朝不像高晓松说的那样,是一个“无名君、无名臣、无名将”的“三无”王朝。相反,它是一个强人辈出的王朝,也是一个强人折损率最高的时代。

无论是开局的洪武帝,还是终局的崇祯帝,抡起屠刀时,眼都不带眨一下的。

朱元璋动辄把半朝文武拉出去砍了。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十九任首辅,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或贬或杀,谈笑一挥之间的事儿。

藩王继承大统的道长嘉靖帝,二十四年不上朝,大权牢牢在握。哪怕是草包万历皇帝,对恩师磨刀霍霍,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

如果用一个帝王的标准来评判,有明一朝,皇权不可谓之不强。

文臣也强的可怕。

从“诛我十族又何妨”的方孝孺,到沈坤、沈炼、海瑞、杨继盛、于谦,这些文臣浑身上下没有一根软骨头。

他们上怼天,下怼地,中间敢怼龙椅。以被皇帝打了杀了,为人生一大快事儿。屁股打下来的烂肉,回家腌成腊肉挂在门口,表示这是“忠臣之家”。二十四朝,找不到第二例。

武将同样不是盖的。明初的徐达‌、常遇春‌‌、蓝玉‌、‌冯胜、傅友德,中后期的‌戚继光‌、李如松‌、石亨、李成梁,包括很多文官领兵的案例——‌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郑崇俭也都很能打。

诡异的是,一群水平不差的强人凑到一块后,把明朝搞得一地鸡毛。

究其原因。回到文章开始前的主题,明朝君臣共同出演的这一部276集魔幻主义历史剧,刺破了一个关于“强人拯救世界”的历史泡沫。

似乎,在我们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认知中,总是把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寄托于某一个救世主。这个救世主可以是某一个明君圣主或是能臣干将。似乎没有了救世主,就好似没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希望。

事实上,幻想靠某一个或极个别明君贤臣,来力挽明朝的颓势是不现实的。明朝的问题不是皇帝好不好、臣工贤不贤的问题,而是王朝的立国底色,一开始就打错了。

朱元璋给王朝上了一层错误的底色。这个错误底色影响下,只会出现一种情况——人越强,效果越差。

那么,朱元璋给明朝打下的底色是什么呢?

是弱国小民!

有一说一,很多历史剧和图书动辄给明朝冠以“大明王朝”。但是,真实的状况是,明朝是所有大一统王朝中,版图最小的。

根据《明史·地理志》中,明确记载,明朝全盛时期的疆域面积不过400万平方公里,更多时候维持在300万出头。

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很明显,明朝版图在朱棣时期达到全盛,往后一代比一代小。最后,固定在“两京十三省”的格局。

因此,说“明朝强大”,实在有点牵强。

其次是,朱元璋这个苦哈哈出身的帝王,翻身后表现出对“富人的天然仇恨”和对“地主生活的高度热情”,并把这种性格深深刻入了大明王朝的骨髓里。

对上,屠刀快抡冒烟了,搞得天下士绅惶惶不可终日。

对下,推出各种“户等、里甲”措施,给百姓上了一层又一层“保险”,天下臣民变成了他们一家的佃户。

朱家儿孙实现了财富自由,世代富贵有了保障,可于江山社稷而言,成效如何?

还不是“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翔”,甚至还不如前元和前宋。

严嵩在地窖里藏了300万两真金白银,徐阶的床头柜上存放着6万亩良田地契。

想多挣点钱的沿海百姓转行当了海寇,听朱元璋话,乖乖种地的百姓却是“贴脚诡寄”,放弃土地,把自己变卖到地主家里当奴仆佃户。

那些整天高喊“兼济天下”,誓死捍卫正道的清流官僚,早已勾连错节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程度。

例如。

严嵩的徒弟是胡宗宪,胡宗宪是戚继光的坚定支持者。“严伙”一边打击倭寇,一边捞钱弄权。

张居正是徐阶的爱徒,徐阶腰傍6万亩地契,高拱要搞他,他就施展了一下“钞能力”,交出了一半家产,保住了身家性命。这一半家产进了谁的腰包?

后来,张居正大张旗鼓要搞一条鞭法,对天下豪强士绅磨刀霍霍,徐阶家啥事没有。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明朝的庙堂官僚和地方豪绅早已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根本不是某一个强人所能改变的。

唯一想要改变一下世界的“海青天”,非但没办了徐阶,自己先从应天巡抚的位置上,被迫卷铺盖走人。

当财富和权柄融为一体,正义和邪恶合为一家后,神仙来了也玩不转。

明朝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钱”。而声称要解决此问题的人,恰恰是财富的最大占有群体。

这个前提不变,什么一条鞭法、加征三饷,还是让文武臣工带头捐钱,对结局来说,全是棉花云、毛毛雨。

于是,“公忠体国”这句原本非常高级的话,在当时就变成了一句流俗至极,甚至让人恶心的台词。人人都在说,但人人都不肯为之买单。

很多人对张居正主导的“万历新政”抱有浪漫主义幻想和英雄主义情怀。可是结果呢,如饮鸩止渴,等于给快要咽气的大明王朝来了一针兴奋剂。

唯一的差别是,直接躺在床上断气,还是先活蹦乱跳一阵子,再轰然倒毙。

张居正不够强吗?不但强,而且够狠。考成法期间,小弟兵部左侍郎汪伯昆、其学生刘台因考核不称职,全被他给撸了官职。

当他一死,生前一切主张,不论对错全被推翻,本人也被撬开棺材板,拖出来斫棺戮尸。

种种耸人听闻、光怪陆离的事件,赖谁?谁都不怨,就赖朱元璋。

这个从秦始皇开始推算,祖上十八代没有过任何从政经验的人,自以为找到了一把打开完美世界的钥匙,并且以不可被质疑的正确性,将其“发明创造”写进了皇明祖训。

写就写了呗,他还追加了一条兜底条款——其后代儿孙不得更改,只可按其规划走。

就凭这一点,明朝很难成为一个辉煌磅礴的王朝。因为它失去了灵活性!良性的机制是要通过实践,时时发现问题,常常校准方向。

后来的明朝皇帝非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朝着错误的方向不停校准。比如,一个锦衣卫特务机构够招人烦的了,后面再整出了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一厂又一厂,厂厂不一样。

对了,明朝的太监和特务也是封建王朝之最强。

一堆“强人”强强联合,却得到了一个人性“正正得负”的结果。说来说去,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从立国之初,其上限就被一代目给“锁死了”。

一旦上限锁死,后续再多努力,都谈不上“治世”,顶多是一伙“君臣互害”,官僚之间的狡黠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