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鳌拜在行刑前求见康熙,撕开衣服后,康熙含泪:留下他项上人头 !

1669年6月16日,康熙帝下诏让鳌拜进宫。鳌拜接到诏书后,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地走进南书房。康熙帝命侍从看茶赐座。鳌拜一

1669年6月16日,康熙帝下诏让鳌拜进宫。鳌拜接到诏书后,像往常一样趾高气扬地走进南书房。康熙帝命侍从看茶赐座。

鳌拜一屁股坐在侍卫早就准备好的那把做了手脚的椅子上。

椅子后面站着一名小侍卫。另一名小侍卫用托盘端着一碗滚烫的开水递给鳌拜。

鳌拜伸手捧茶碗,因碗太烫,失手掉落在地。

椅子后面的那名侍卫猛地推了一把鳌拜所坐的那折了腿的椅子。

“扑通”一声鳌拜摔了个狗啃泥。

康熙帝大呵一声:“鳌拜大不敬!”

一群身怀武功的少年蜂拥而至,死死按住鳌拜,用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投入大牢。短短几分钟,这一连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令康熙帝畅快淋漓。

编辑

康熙擒鳌拜

紧接着,康熙帝宣读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按律当斩,并诛其族。

“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南亭笔记》

这是小说家李伯元对康熙擒鳌拜一事的精彩记述。

对康熙擒鳌拜一事正史记载为:

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於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

无论哪种记载都证明着康熙擒鳌拜的绝妙精彩。

康熙捉拿住鳌拜后,对鳌拜进行宣判。

编辑

57岁的鳌拜听到宣判,顿时傻了眼,变得垂头丧气起来。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戎马一生,活了大半辈子竟然会栽倒在这名16岁的少年的手上。

鳌拜在牢狱里坐立不安,神经极度紧张。久经沙场的他见过太多的头颅滚地,对他来说“砍头不过风吹帽。”

也许是越老越怕死,轮到鳌拜自己了,他却不愿意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

他更不甘心就这样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便请求觐见康熙帝。

康熙帝恩准。

这位少年皇帝倒要看看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将死之人,还有何话要说。

不料,鳌拜见到康熙帝之后,竟一把撕开自己的衣衫。二人之间的对话聊的连汤带水,最终康熙帝流着泪对行刑的人大声命令道:留下鳌拜的项上人头!

那么鳌拜到底说了什么,让自己的命运竟得到如此反转?康熙帝又为什么会从愤怒不已到眼含热泪呢?下面就让小姐姐讲史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鳌拜来自满族第一氏族——瓜尔佳氏,他出身将门,就如历史上的秦国蒙恬、西汉李陵、唐薛嵩等皆为国家的江山社稷立下不少功劳。

他的爷爷索尔果是瓜尔佳氏部族的首领,他的叔叔费英东为后金时期“五大臣”之一,鳌拜的亲爹卫齐是盛京八门总管,满门忠烈。

鳌拜自己是三朝元老,他十几岁就跟着康熙帝的爷爷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战功卓著。令皇太极欣喜的是,他竟攻克了曾让努尔哈赤几度崩溃、让硕讬久攻不下的皮岛。

编辑

攻克皮岛的意义重大,鳌拜一战成名,他在此战中立了首功,被晋爵三等男,皇太极给他赐号“巴图鲁”。

当皇太极准备发动灭明的最后一战——松锦会战时,鳌拜积极应战,他随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

他对决的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最强有力的军队。

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五次都被鳌拜击败,生死一瞬间,鳌拜多次面临死亡,不但不退缩反而越战越猛。他克锦州、松山,立下不少军功,被晋一等男,他的每一次进阶都是其流血拼杀出来的。

后来鳌拜又跟随康熙帝的七伯祖父阿巴泰克明边城,进逼北京,一路侵略到山东。

编辑

顺治时,鳌拜又跟随康熙帝的十二叔祖阿济格追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将李自成逼死在九宫山,一路上所向披靡,连续攻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63城,鳌拜身上的战痕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接着鳌拜又跟随康熙帝的大伯豪格去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将张献忠杀死在乱军之中。

鳌拜除了在战场上对主子卖命,在朝堂上所站的立场也丝毫不含糊。

因皇太极突然崩殂没有提前确立皇位继承人,他的兄弟们和他的儿子们展开了对皇位的争夺。

随着事态的发展,争夺最激烈的双方是康熙的大伯豪格和康熙叔祖父多尔衮。

豪格由正黄旗与镶黄旗支持,多尔衮由正白旗与镶白旗支持。双方很快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鳌拜做为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誓死效忠皇太极,他是豪格的铁杆支持者,也是皇位之争的核心人物。

为确保豪格的继位,鳌拜部署的面面俱到,夺位期间他对豪格的府邸严加防护,加强戒备。

面对咄咄逼人的多尔衮,鳌拜联合一些大臣带剑上崇政殿,立誓说:“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如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他拿出十二分的胆识对多尔衮实施武力威胁,逼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

编辑

可是就在夺位的关键时刻,豪格却因言差语错一句“我德小福薄,无继统之意”将支持他的那些人浇了个透心凉,从而使豪格丧失了继位资格。

尽管如此,鳌拜等人仍坚持让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最终双方一致决定让康熙帝的父亲福临继承了皇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

编辑

多尔衮摄政之后,党同伐异,他排斥走济尔哈朗,大权独揽。对曾竭力支持豪格的鳌拜着手打击。

顺治即位后的前两年,鳌拜曾两次受到多尔衮的打压,他被罚款,还差点被摘了官帽。

命运只要捉弄过人一次,似乎就尝到了甜头,便会不断地去捉弄。

鳌拜所遭受的致命打击接踵而至:

顺治五年(1648),跟随豪格征讨张献忠大西军凯旋而归的鳌拜,被多尔衮随便找个了理由革职罚银,紧接着多尔衮又翻起鳌拜拥立豪格的旧账,将其定为死罪。

编辑

多尔衮又借着侍卫廓步梭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一事,对鳌拜再次定死罪革职,又将革职改为庶民。本来打了胜仗的鳌拜应该被论功行赏,却一再遭此劫难,其中的辛酸和痛苦可想而知。

顺治七年(1650),鳌拜再次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年七月,多尔衮卧病。

他在病床上展开新一轮算计。

他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自己府上探视。

锡翰是努尔哈赤的异母弟、后金开国功臣巴雅喇的第五子,皇太极驾崩后,他曾与索尼、谭泰、涂赖、巩阿岱、鄂拜六人结盟于三官庙,立誓辅助顺治小皇帝。

可是在利益面前,他的誓言却不值得一提,后来锡翰和巩阿岱、谭泰三人背信弃义投靠了多尔衮。

面对多尔衮的暗示,锡翰立即执行其意,顺治小皇帝也如多尔衮所愿去了睿亲王府探望了多尔衮的病情。

多尔衮却突然变脸斥责锡翰,以“违令渎请”之罪定锡翰为死罪,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鳌拜又一次被定罪论死,后来免死罚赎、降爵。鳌拜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革职削权,面临一次又一次的被定死罪,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对皇室的忠诚。

俗话说否极泰来,达到极致的绝境,往往会蕴含着新的生命力,重现新的希望。

此后不久,多尔衮死去,顺治亲政,鳌拜的春天终于来临。

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为了自己的皇位费尽周折,还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他感动于鳌拜的忠心,对鳌拜敬重非常,把他视为自己的心腹重臣。

他让鳌拜随侍身边,将一切的重要事务都交予鳌拜负责。鳌拜患病时,顺治亲临鳌拜府邸探望,这种殊荣在大臣中极为罕见,可见鳌拜在顺治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孝庄皇太后病重时,顺治昼夜伺候不离其身边,鳌拜陪同,不吃不休,令顺治帝更加感动,对其更加赞赏,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到了亲密无间,无人能撼动的地步,鳌拜的权势骤然提升。

1661年,当了18年皇帝,仅活了24岁的顺治驾崩了。

编辑

顺治帝画像

他临死前指定皇三子玄烨即位,让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为辅政大臣。

索尼当时都61岁了,年迈多病,而且自私怕事;苏克萨哈又是从多尔衮那里过来的,被人鄙视,没什么威信;遏必隆没什么主见,和鳌拜是一伙的。

四人中鳌拜特别高傲,自认为是最牛的一个,他有军功、有能力、有资格,有狂傲的本钱。他说话做事常常凌驾于众人之上,对谁也不放在眼里,甚至对康熙帝也失去了基本的臣子之礼,鳌拜逐渐走向专权的道路。

他对触犯他的大臣们大开杀戒。

康熙身边的贴身侍卫倭赫,他是费扬古的儿子、顺治帝孝献皇后董鄂氏的亲侄子。

他因为对鳌拜没有足够的礼貌,遭到鳌拜报复。

有一次,鳌拜发现他擅自骑了皇帝的御马、用皇帝的御弓狩猎,就抓住其把柄上告。

最终迫使康熙帝以僭越之嫌,将倭赫处死,籍没其家产。鳌拜也因处死倭赫而引火上身。

不过鳌拜仍不知收敛,不顾康熙帝的感受继续厮杀朝廷大臣。

时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因拒绝鳌拜的换地要求,惹鳌拜发怒,鳌拜矫旨将他们处以极刑。

康熙帝亲政后,鳌拜本该悬崖勒马,可他对权势却没有丝毫放手的意思。迫于无奈,苏克萨哈自请解除辅臣之任,目的就是想让鳌拜、遏必隆识趣,主动卸下辅臣之职。

可鳌拜并不识趣,而是怒火中烧地罗列了苏克萨哈一系列罪名,要将他置于死地。

编辑

康熙帝自然知道苏克萨哈并不该死罪,不愿定罪他。可鳌拜却不顾康熙帝阻拦,一次次迫使康熙帝将苏克萨哈凌迟灭族。迫于压力,苏克萨哈及其家族被冤杀。

苏克萨哈的死更加激化了康熙和鳌拜之间的矛盾。

此时的索尼也病死了,四大辅政大臣,还剩下鳌拜和与其同一个鼻孔出气的遏必隆。

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他眼里不再有康熙帝,如多尔衮当年那样行使着朝廷的各种实权,丝毫没有归政的意思。

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

“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大臣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

鳌拜得寸进尺地威胁皇权,逼得康熙不得不动手出击。

编辑

康熙佯装秦二世胡亥那般,终日嬉戏玩乐。

他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少年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摔跤的游戏。鳌拜以为康熙贪玩,心中暗喜。他没有想到康熙所作的一切都是为擒拿他而做的准备。

鳌拜被擒拿后,康熙对鳌拜的处罚却出人意料。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清史稿·圣祖本纪》

“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清史列传•鳌拜传》

从史料记载可知,鳌拜的两个弟弟穆里玛、塞本得和侄儿讷莫及鳌拜的党羽班布尔善、济世、阿思哈、噶褚哈、泰璧图、吴格塞都被处死了,而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纳穆福),却并没有被处死。

那么康熙为什么没有杀鳌拜?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原来鳌拜见到康熙皇帝后,一把撕开自己的衣衫,声泪俱下将自己从战场上厮杀立下的一件件军功说起 ,再到为捍卫皇太极一脉的皇权所作出的各种牺牲,一步步唤起了康熙对其过往军功的回忆。 ‌

编辑

鳌拜身上的那一道道战伤,让康熙帝不忍直视,他意识到鳌拜曾为清朝的统一无数次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经过一番思量康熙帝决定免除鳌拜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保留他的开国功臣的历史地位。 ‌

不过鳌拜也没活多久,他在被擒获的那一年就在牢狱中死去了。

鳌拜死后,康熙帝释放了鳌拜的儿子纳穆福。并对纳穆福的儿子也就是鳌拜的孙子达福施以恩待。鳌拜的子孙,都享受到鳌拜的福荫。

“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清史稿》

结语:

鳌拜的结局值得人深思,他经过了太多的刀枪箭雨,对主子始终忠诚,这种人性品质是难能可贵的。不过他的人生并不圆满,他本该功成身退——放手权力时好好享清福的。

可他倒好,贪婪权力不说,还桀骜不驯,打压同僚,威逼上司。本该低调,他却高傲到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一次次做出越格之事,差点老命不保祸及家族。他在危险的边缘挣扎一番后,极力争取到面圣的机会,将一生对主子忠诚的证据摆在康熙帝面前,最终感动康熙帝落泪,鳌拜最终得到康熙帝的宽容。

康熙的一滴泪,换回了鳌拜的一条命,也划下了那个权臣时代的终止符,鳌拜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可这种宽容也只是免除了死刑,但活罪难逃,而且囚禁不久鳌拜就病逝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