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漂亮的K系列旗舰,因为REDMI非常聪明地让K90系列与小米17 系列在设计美学的核心思路上达成了统一,这在之前几代REDMI K系列旗舰上虽然也隐隐有体现,但如今这一代显露得非常彻底。直白地说,各位可以把REDMI K90 Pro Max理解为“没有背后那块副屏”的小米17 Pro Max,非常贴切。
一年前我们聊K80系列的时候甚至两年前我们聊K70系列的时候,就说过REDMI这种“对自己一年比一年狠”的堆料玩法,符合其品牌精神,但也的确“招人恨”——友商竞品恨它不留余地,用户玩家“恨”它逼得自己非要当“等等党”。但无论哪种认知角度,处于REDMI本身,是一种“很凡的褒扬”,也是年年扮演“破局者”的原始基因。于是,今日REDMI K90系列如约而至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自然,还那么“招人恨”,也那么“对自己狠”,更那么“坚定破局”。

值得注意的是,当小米17系列被细分到“单拧出小米17 Pro系列”的那一刻,我们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按照惯例,每年紧随小米数字旗舰登场的REDMI K系列旗舰,不仅会以同样的骁龙年度旗舰平台为底气,更会从各个维度为当季小米数字旗舰进行“筑底”和“差异化夯实”。这个举措是全方位的。所以今年小米17系列有了“Pro Max”这样的后缀,REDMI K系列旗舰也一定会有。果然,REDMI K90 Pro Max来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REDMI K90系列这次虽然比往年多了一款“Pro Max”版,但整个套系并没有变成三款机型,因为预想中的“K90 Pro”并没有出现,而是保持为小尺寸的K90和顶配的K90 Pro Max两款的阵容。
当然,与之前K80系列一样,这次K90系列最让人侧面的竞争力依旧是在保持REDMI K系列一贯的性能堆料前提下,继续强调影像方面的重大升级,甚至对于REDMI K90 Pro Max这样的顶配机型,这次在音质配置方面也有非常独到的配置提升,简单来说就是“性能旗舰开始真真正正玩‘光影与天籁’了”(这也是请陈奕迅来代言的原因)。这个趋势,从K60系列尤其是K70系列就开始能被感知了,但要说爆发,还是得从K80系列和如今K90系列身上去呈现。

至于“性能爆表”这件对REDMI理所当然的事情,K90系列可以谦虚地说一句“谈资不多”。这种谦虚当然隐隐中又是一番“傲娇”。这“傲娇”里,“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和各种为了释放其极限性能的“木桶配置”,的确成了最自然和最不需要费笔墨的东西。当然了,按照REDMI K系列的惯例,标准版的K90当然还是搭载的骁龙8至尊版这种上一代旗舰,但同样非常有同档竞争力。
的确,每年REDMI都善于观察市场需求和自我调控,越来越溜,越来越狠,比小米也不遑多让。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能有随势而动的智慧,细想如今的REDMI,也算谓之坦然。除了处理器平台的“宽支撑”策略,其他方面REDMI也给K90系列(尤其是K90 Pro Max)尽量做到不留短板,除了这几年的“狂暴引擎、超大RAM、高分高帧稳玩大作、光影猎人影像方案、金属中框”等要素,“音质大跃升”这次也有了新解。所谓“国民性能旗舰的发展标杆与自我跃升”,在这一代REDMI K系列旗舰上被体现得很透彻。


REDMI K90 Pro Max价格

REDMI K90价格
编者按:当年,卢伟冰说“旗舰还得看REDMI”,这话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是堆料不遗余力,至少在看得见的地方REDMI从来都很舍得;第二层,开篇说了,REDMI狠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包括自家“米大哥”;第三层意思,其实是REDMI的一个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把“性价比”进化成“质价比”,再由此进阶成“精价比”。这也是我们主题里提到的持续践行“国民性能旗舰的发展标杆与自我跃升”的本意。
第一条和第二条,自“K50宇宙”开始已经渐渐成了,第三条的目标的确也在加速布局——“精价比”,即精致、精细、精彩的合体,再配上一个大众认可的价格,这价格并不是用“划算”来取悦,而是要让人觉得“值得”。REDMI的这个策略,实际上是为小米的高端化战略筑底、接应、保护侧翼、稳固基本盘。搞清楚这个问题,理解今天包括K90 Pro Max在内的K90系列(包括前代K80系列和K70系列)的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就容易多了。
实际上,在价格实惠的搭载骁龙8至尊版平台的K90筑底下,K90系列的整个出货量是有保障的。而在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平台配合D2独显芯片且各方面配置堪称满血的K90 Pro Max的压阵下,REDMI的K系列旗舰这次也前所未有地有了“高端的味道”,或者说,让热血的年轻人们也能更具象地体会什么叫“高端手机”且不会付出太大的花费。
不过,和去年K80系列全系标配6.67英寸2K直屏不同,K90系列还是选择了1.5K的方案,且进行了大小屏的区分。
老规矩,“冠军版”依旧存在。按照官方的话说,历经三代积淀,REDMI再度携手兰博基尼汽车SQUADRA CORSE打造了REDMI K90Pro Max 冠军版。这款全新的跨界之作秉承了REDMI对产品性能和出色体验的不懈探索与追求,除了满配的运存,还有各种定制周边。
整体来看,REDMI K90系列机型的区别还是集中在处理器平台和影像平台上,这也是REDMI的K系列旗舰一贯的产品力分配方式。当然,REDMI的定价策略也让它成为现在受众覆盖面极广的骁龙旗舰。
把声音折叠进口袋,让心跳有了外放REDMI这次玩起天籁了
在一篇手机专题里首先聊音频的话题,鲜见。而对于REDMI来说,这次在K系列旗舰上玩起天籁,也鲜见。两个鲜见遇到一起,一切就很合理了。
之前,这种把音频配置玩出花的操作,在小米的几款机型上见过。现在,让我们换个思路,当行业把“好声音”悄悄划掉,REDMI选择把音量键往右推到尽头,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次,K90 Pro Max与BOSE联手,用一年、百人、全链路,把一套“真·2.1”立体声塞进7mm级别的机身,写下手机声学久违的浪漫。说得再直白一点,各位应该非常鲜见一台手机在机身背面安置一个“低音炮”吧?REDMI这次就是这么做的,在K90 Pro Max的机身背面(准确说是在DECO区域,镜头组右侧)安置了一颗真正的低音外放单元。下面,详细聊。

两颗1115F超线性扬声器对称栖居上下边框,像两座微型灯塔,先为声音搭好“左右坐标”;真正让胸腔共振的,是背部那枚2016双音圈低音炮——双音圈让振膜的有效振动面积偷偷长大,厚度反而削薄15%,响度一举抬升78%。60-200 Hz那段被手机常年遗忘的“胸腔频段”终于回归,鼓点落下,裤管会跟着轻轻颤动,低频量感是普通手机的2-3倍,第一次让人意识到“移动低频”不是悖论。

BOSE还把自家试听室的“金耳朵”搬进手机,留下“BOSE经典”与“BOSE均衡”两种签名:前者让低频下潜到手机前所未有的深度,鼓皮弹性、人声磁性一并奉上;后者把频响曲线熨得平滑如水,适合长时间聆听,久听不累。

担心音量一转味道就失真?K90 Pro Max做了3档15级分级调音,小音量也能听见饱满低频;多段瞬态塑形把鼓槌的起落、歌手的换气逐一雕出棱角。音乐、长视频、短视频、游戏四大场景各自拥有专属声纹——长视频声场被轻轻推开,辽阔感扑面;短视频与导航让对白先声夺人;游戏模式把脚步、枪声、技能低音同时加厚,戴不戴耳机,都能先听为先。

双芯合璧,算力登顶又见性能为立身之本的底层逻辑
的确,这几年的成长,REDMI不仅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了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完善的“价值体系”(包括产品风格和品质),更构成了属于自己的用户文化。一切都不空谈,先干了再说。何况,作为卢伟冰晋级小米集团总裁的首套代表性作品,之前REDMI K60系列和K70系列的意义,在产品实力本身,也不单单在产品实力本身。而有了K60系列到K80系列在过去三年打好的一片江山,REDMI肯定希望K90系列继续保持这份“豪放和勇敢”。尤其是,这次的K90 Pro Max。

先看骁龙8至尊版。3nm制程只是入场券,真正的杀招是第三代Oryon CPU的“双超大核”设计:两颗4.6GHz的巨核共享12MB L2,另外六颗3.6GHz大核再分12MB L2,总计24 MB的片上缓存直接把内存墙往后推了半步。官方给到的CPU性能涨幅30% 看似克制,但落到真实场景里,它意味着《崩坏:星穹铁道》在972P+60帧Vulkan模式下,即使面对“遐蝶龙喷”这种粒子量爆炸的必掉帧场景,也能把最低帧一把拽回55fps以上——过去这是游戏手机才敢奢望的“稳态红线”。

GPU部分,Adreno桌面级架构把独立图形缓存直接加大50%,AI算力顺势飙到100 TOPs。数字听起来枯燥,可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这就是“压枪手指不用重新适应”的确定性。
真正让对手追起来吃灰的,是那颗常被忽视的AI独显芯片D2。12nm工艺只是“外衣”,硬件级AI超分才是灵魂。REDMI把PC级8K超分预训练模型直接固化进芯片,利用独立AI模块在渲染管线里“横插一刀”,把游戏原始分辨率拉伸到1.5×~2×的同时,边缘锯齿却被反向抹平。
独显芯片D2的另一手绝活是动态插帧。与行业通用的“盲插”不同,它能直接读取游戏底层运动矢量,配合自研算法把60fps插到120fps甚至144fps,而且角色高速位移或镜头大角度甩动时,画面破损像素低于0.1%。对于动作游戏爱好者,这相当于把“搓招窗口”硬生生放宽了8ms,手感从“黏滞”直接跃迁到“丝滑”。
内存与闪存层面,LPDDR5X+UFS 4.1的黄金组合早已是旗舰标配,但REDMI在固件层把带宽调度颗粒度细化到512Byte,相当于给“数据高速公路”增设了可变道潮汐车道。AndroBench顺序读写4300/3200 MB/s只能算“基操”,真正令人惊喜的是4K随机写入950 MB/s——大量小文件写入场景的时延被压到80ms以内,几乎追平iPhone的NVMe表现。

REDMI K90 Pro Max的安兔兔V11实测成绩

REDMI K90 Pro Max的GeekBench 6实测成绩

REDMI K90 Pro Max的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成绩

REDMI K90 Pro Max的Steel Nomad Light光追性能成绩

REDMI K90 Pro Max的Solar Bay Extreme实测成绩
身为系列中大哥的K90 Pro Max,我们对它的实测成绩非常满意(16GB+1TB版本)。安兔兔V11跑分基本上能到400万,在目前我们已经实测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机型里,属于前三名的存在。而GeekBench 6的单核3714分,多核11561分,这与官方测试数据差不多,也非常不错。
作为媒体,我们习惯用“跑分”与“实测”交叉验证,但 K90 Pro Max给出的答案却出奇一致:无论冷启动30款应用保活率、还是3小时重度游戏温控曲线,它都做到了“实验室数据”与“用户体感”的零折损。双芯不是噱头,而是一种“把PC级算力塞进手机”的务实思路——当别家还在思考“如何压住3nm发热”时,REDMI已经用独显芯片D2把一部分图形负载卸载到独立芯片,让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专注通用计算,从而把功耗天花板再抬高10%。

为了把导热瓶颈再往下压,REDMI给冷泵注入6W高性能导热凝胶,导热系数飙升至200 W/m·K,对比上代导热膏直接翻倍;同时在中框内侧贴上一层10级高定向石墨,面内导热系数2000 W/m·K,热量一旦离开冷泵,就像被“高铁”接走,沿着石墨层迅速分散到机身顶部与背部非握持区。更细节的是14颗NTC温度传感器的“多点布阵”。它们分布在SoC、电池、中框、摄像头、充电IC五大区域,数据实时回传给HyperOS 3的温控模型,系统每40ms做一次壳温预测,提前200ms把可能的“热点”推送给狂暴引擎。换句话说,手机还没发烫,频率和电压就已经被悄悄下调,我们只会感觉帧率稳了,却几乎察觉不到性能降档。
一句话总结:在2025年的安卓战场,K90 Pro Max的算力配置不是“领先半步”,而是“先造了一条更宽的跑道,再重新定义终点”。当对手们还在对标420万跑分的时候,它已经把“画质、帧率、功耗”的不可能三角揉成了可随意调节的“单选按钮”。对于消费者,这意味着一部手机的生命周期被主动拉长——今天它是高刷电竞神器,三年后依旧能靠AI超分把新游戏画面“无损”推到更高分辨率。算力冗余,才是真正的“战未来”。
从“看见”到“看见更好”屏幕技术与医工级护眼双重进阶
“坚持选择更好的屏幕”,这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REDMI这些年的一种坚持,而这种坚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如今,REDMI(包括整个小米体系)则在这个坚持上,越来越多地加入我们中国化的选择。
一块好屏幕的第一使命是“看得清”,第二使命是“看得久”。K90 Pro Max或者说K90系列把这两件事一次性做到了年度安卓阵营的“参考级”。以K90 Pro Max为例,6.9英寸“新国屏”率先把OLED拖进“无损像素”时代,再用一整套医工融合方案把护眼从“营销话术”变成“临床实证”,让“刷手机”第一次有了可持续的健康注解。

为了让这种LCD时代的“无损排列”在OLED上落地,小米联合产业链第一次把20μm超薄FMM金属遮罩塞进产线,并把PDL子像素间隔压缩到肉眼不可见的级别,子像素密度瞬间冲到938.9万。点亮屏幕的一瞬间,图标边缘的锐度像被PS加了0.5像素锐化,却毫无白边;文字放大800%依旧顺滑,“小黄鸭”和“类钻排”从此成为历史名词。我们把显微镜对准微信聊天界面,笔画拐角没有任何紫边,这是OLED诞生以来第一次做到“像素级”无损。

像素无损只是地基,发光材料决定上限。M10新一代发光体继续由小米×卢米蓝OLED联合实验室调制,红色发光效率冲到82.1 cd/A,比主流旗舰高出11.4%。配合基于 CIE2015 10° 的CMF2025新标准,屏幕在白点轨迹、色散分布上重新建模,覆盖100% P3广色域,10bit全链路色深让天空渐变从“15条色带”升级到“无段过渡”。
亮度方面,25%窗口激发 3500 nits,让“阳光屏”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午12点阳光下的户外,屏幕自动触发户外算法,动态色域补偿把对比度推高18%;回到室内,光线传感器0.3s内把亮度降到120 nits,色温同步下调300 K,眼睛无需重新适应,整个过程无感切换。



外在防护同样拉满。龙晶玻璃把跌落高度提升到1.8m,湿手触控2.0让屏幕在5%盐水+洗手液泡沫的双重摧残下依旧精准识别滑动;3D超声波指纹支持“滑动录入”,手指一次推过即可完成模板采集,无需反复按压,暗光解锁速度0.18 s,比光学方案快近一倍。
作为媒体,我们乐于见到“参数党”与“体验派”终于能在同一块屏幕上握手言和:无损像素给了显微镜爱好者无可挑剔的底气,医工级护眼让每天6小时的重度用户也能安心熬夜赶稿。K90 Pro Max的显示系统证明了一件事——当产业链愿意坐下来啃20μm遮罩这种“硬骨头”,OLED也能拥有LCD的纯粹,而当临床数据成为调光算法的输入项,“护眼”就不再是滤镜级的遮羞布。这块屏幕,让“看得清”与“看得久”第一次不再互为代价,而是并肩前行。
能量如潮继续从“电力拉满”到“电力大满贯”
之前,REDMI K70系列在电池组件方面进行了一次取舍,综合考虑之下,取消了无线充电模块,让整机更加符合REDMI用户群体的侧重需求。按照REDMI的说法,之前K60系列是要在2023年实现无线充电大众化普及的任务,现在K70系列则从务实的角度重新理解自身的产品竞争定位,都没有错。后来,思路又回到另一种平衡上:K80继续超大电池配置,K80 Pro则让无线充电回归。
从市场反应看来,这个思路是对的。所以,REDMI决定让K90系列继续:高配有无线充电,标准版则取消。


这个结果的背后,是REDMI的匠心独具,其局部SIP+Cpack的极致封装给了这份能量最后的尊严:电芯顶封被轻轻弯折,保护板竖立安家,每一毫米都被重新谈判,空间利用率被压榨到近乎偏执。于是,大电池不再等于“砖头”,握在手里,只剩踏实与轻盈的悖论。

澎湃P3+澎湃G2两颗自研芯片像一对默契的指挥家:一条通路为系统稳定供电,另一条通路专注充电,并依照机身温度、负载实时调速。边游戏边充电,手掌只感到温温的安心,不见滚烫的焦躁。REDMI用技术把“久用不烫”写成了用户体验的注脚,也让7560mAh的澎湃能量,真正可以日复一日地被“无感”使用,而非小心翼翼地被供着。

如此看来,续航不再是REDMI参数表上的冰冷数字,而是深夜归途最后20%电量的从容,是露营夜里为同伴手机递过去的22.5W温暖,是晨起洗漱的十分钟里悄然回满50%的轻盈。REDMI K90 Pro Max用一块电池,把“告别焦虑”写成了日常里最动人的情诗。
以天际为框,以赛道为魂REDMI的质感之美
我们说K90 Pro Max与小米17 Pro Max的风格很像,只是没有背屏。但实际上,一切并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K90 Pro Max是把“旗舰质感”第一次写进REDMI的姓氏。点亮屏幕,6.9英寸直屏用1.5 mm三边与1.68 mm下巴把视野推到近乎“无边”的临界点,大R角像温润的卵石,握进掌心便悄悄贴合。

6系航天级铝合金中框四曲包裹,7.99mm的厚度让“大屏”与“轻薄”第一次握手言和;IP68和IP69级防水防尘给这份纤细加上硬汉注脚,对称式天线断缝则在信号与颜值之间找到黄金支点——一眼望去,只剩干净利落的线条在呼吸。

翻到背部,三种性格被同时释放:经典黑、流金日、丹宁色各自成章。黑与白版本用玻纤与铝合金DECO叠出冷静秩序,Sound by BOSE的丝印低调却自带声浪;科技丹宁则把牛仔裤的随性写进手机背壳,配方里掺进改性有机硅丝印油墨,500g压力下5000次摩擦仍不褪色,耐磨循环直接拉到最大80万次,污渍只需一擦,岁月留不下痕迹。人因工程调校的软弹涂层让指尖滑过像掠过温润的卵石——“耐造”与“好摸”从此不再二选一。

当设计渴望再快一点,REDMI把赛道搬进掌心。前文提到,历经三代合作,K90 Pro Max冠军版携手兰博基尼汽车SQUADRA CORSE,以SC63混合动力原型车为蓝本,把“极速”刻进每一寸纹理。Alpi白底色上,凌厉纹路以微米级精度复刻真车涂装,Y型腰线从相机DECO一路贯穿至机身底部,像风洞划过的气流;盾牌标识低调悬于赛道视觉中心,一抬手,仿佛能听见V12的咆哮。


于是,Pro Max版用7.9mm的纤薄与IP68+IP69的硬核,把日常质感推向极致;冠军版则用兰博基尼的刀锋线条,把速度美学压进零点几毫米级别的涂装厚度。REDMI第一次让“性能”与“颜值”在同一部手机里双向奔赴——一面是静水深流的精致,一面是赛道炸裂的脉搏。握在手中,你只需决定:今天,要优雅地走进地铁,还是油门到底,让掌心先抵达终点?
把光写成故事,把远拉近心里REDMI K90 Pro Max演绎史上最强K系列
是的,这是REDMI第一次让“影像”成为姓氏。K90 Pro Max把主摄、长焦、算法、玩法一次性推到史上最高水位,只为让每一次快门,都像在生活里写故事。


REDMI给K90 Pro Max准备了5000万像素光影猎人950主摄,1/1.31英寸超大底与13.5 EV高动态范围并肩站立,F/1.6大光圈比上一代多舀走24%的进光量。小米17系列同款的TG+6P镜组,让MgF₂、LSC、ALD、PVD、SWC五重镀膜逐片叠加,超低反射率像给镜片戴上墨镜,逆光、霓虹、日出日落这些“鬼影高发区”被驯服得温柔干净,高光不过爆,暗部不欠曝,画面澄澈得像被晨风洗过。
色彩是影像的灵魂,REDMI把旗舰同款多层AI色彩神经网络直接下放:语义分割先认出画面里是人、是猫、是天空;场景识别再告诉算法“这是落日,那是霓虹”;内容优化最后给每一帧肤色、每一抹晚霞单独调色。逆光人像的肤色依旧红润白皙,五官纹理细腻到睫毛根根分明,发丝级抠图配合渐进虚化,光斑形状、亮度层次逼近单反大光圈实拍,一张随手拍,也能裁出杂志封面。


拍得好,更要玩得野。K90系列首发AI一键智能成片:导入素材,多模态感知先“读”画面,再自动剪辑、配乐、上字幕,AI甚至为视频量身定做一段原创BGM,零门槛也能输出电影级Vlog。相册里暗藏的“人像超清增强”会针对常拍人物进行大模型训练,长焦倍数拉高导致解析力下降?AI把细节一颗一颗补回来;夜景面部噪点凶猛?算法降噪同时保留肤色质感,越拍越懂你。


把世界装进信号栏,把速度写进指尖
外表的7.9mm可以谈美学,内在的0.01dBm则是一场与物理极限的拉锯。K90 Pro Max搭载小米星辰通信系统,自研澎湃T1+芯片把漫游频段一次扩到7个新国家,总数突破20个,5G信号像自带护照,落地即联网;关机却不断线——电量不低于5%时,关机定位可持续48小时悄悄上传,即便只剩最后一格血,也能在24小时内向附近协议手机发出“我还活着”的坐标。丢手机的焦虑,被一颗芯片翻译成“随时能被找到”的安心。
数据通道同样被拓宽到车道级。REDMI给K90 Pro Max准备了USB 3.2 Gen1,带宽飙至5 Gbps,一部长片大小的素材,洗漱之间就能拖进电脑;外接4K显示器、SSD、声卡,手机瞬间化身工作站。触感也迎来微米级进化——0815X轴闭环线性马达,短促、清脆、跟手,每一次返回都像指尖敲在钢琴高键,游戏开枪的间隙,你能“听见”马达的沉默回应。

磁吸生态第一次被写进REDMI字典。内置霍尔元件自动识别磁吸保护壳,贴上即匹配无线充电参数,0.2秒完成握手,告别“对不准、充不上”的尴尬;拿掉壳,系统又悄悄回到公有协议,像一位礼貌的管家——在席时周全,离席时不扰。
显然,K90 Pro Max用一颗信号芯片、一根5 Gbps数据线、一枚闭环马达、一套磁吸协议,把“全面领先”翻译成日常细节:出国落地不再换卡,关机仍能定位回家,传文件不再泡咖啡,开枪、打字、滑屏都有钢琴般的回弹,磁吸充电随手一贴即合。参数表上的一行行小字,最终都化作一个感觉——世界很大,但它在掌心始终在线;节奏很快,而我们永远比快更快一步。
EF点评:
一句话总结:REDMI K90 Pro Max的确很强,而标准版的K90也的确很全面。实际上,这次标准版的K90可以被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K系列的Pro版”,而传统意义上“K系列的标准版”则下放到Turbo系列了,我们后续在聊新一代Turbo系列的时候,各位可以有直观的感受。

REDMI K90 Pro Max特点一览

REDMI K90特点一览
有些事就是这么奇妙,由于“大哥”小米17系列这次不仅非常大方地“把整支牙膏都挤完了”,也因为“超长时间独占骁龙旗舰”而实现了口碑销量双丰收(恰如去年此时的小米15系列),所以大众从一开始就等着看REDMI K90系列的表演——一贯擅长打造“国民性能旗舰”的REDMI对于质价比这件事谙熟于心,很多人倒是不担心REDMI的功力,只等看这次REDMI怎么“背刺”小米——别误会,按照往年的惯例,这还是一种又褒义又凡的期待。毕竟从K40系列开始,REDMI每次都把小米的当季旗舰“搞得很难受”,而雷军总是满含笑意看着REDMI的伙计们“狠起来连大哥都不放过”,非常享受。
应该说,与去年K80系列一样,对于K90系列(尤其是K90 Pro Max)这套为2026年而定义的国民性能旗舰作品,REDMI明确地表示出“有信心不会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机会”的意思。了解REDMI的人都知道,其“吹过的牛”这些年都实现了。所以,在倾向于2000元~4000元价格区间又对“水桶机”有必然需求的消费者,对REDMI的信任度必然高。
定价方面,REDMI对K90系列还是保持了一贯的方式,在2000元~4000元的传统优势区间拿出了明确的诚意和足够的“火力密度”。当然,这本来也是REDMI的立身之道,在前面所说的战略步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时,求稳是对的。况且,K90 Pro Max这种综合素质明显优于竞品的怪兽,定价的确很有诚意。
诚意足,态度也谦恭。要知道,世上最难的事往往就是“坚持”,“国民性能旗舰”或者“性能梦想机”之于REDMI K90系列而言,不过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表象,真正的内涵还是着眼在REDMI品牌对于年轻人真实需求的理解,从品牌部门到技术部门,这种设身处地的态度,是造就REDMI至今都极具“个性之美”“诚意之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