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外界视为 “欲置俄罗斯于死地” 的北约,近来的表现却愈发耐人寻味。面对俄罗斯一次又一次的军事试探与行动升级,这个以 “集体防御” 为核心的军事同盟,始终没有启动标志性的 “北约第五条” 集体安全机制,反而屡屡展现出超乎预期的 “冷静”。
一切正如俄总统普京的反问:“如果正在特别军事行动区稳步推进的俄罗斯是‘纸老虎’,那么北约自己又算什么?” 这一质疑,正随着近期一系列紧张事件的发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路透社最新披露的消息显示,俄罗斯海军与丹麦海军在波罗的海海域已多次发生海上碰撞。更具挑衅性的是,俄军军舰不仅向丹麦军舰实施威慑性开火,还对连接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关键水道 —— 丹麦海峡的导航系统进行干扰,直接威胁区域航运安全。
丹麦军事情报局长阿伦基尔直言,俄罗斯正在对丹麦及整个西方发动 “混合战争”,其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军事施压与安全骚扰,迫使西方停止对乌克兰的支持。
而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波兰、罗马尼亚相继曝出遭不明无人机袭击,俄欧军事紧张局势首次从 “暗线” 走向 “明面”;随后,多个欧洲国家的港口、机场频繁遭遇无人机侵入,安全警报接连拉响;法国更是直接出动特种部队,扣押了一艘装载俄罗斯原油的国际油轮,双方对抗从军事领域延伸至能源运输领域。
与此同时,俄乌战场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在 2025 年俄军发起的夏季攻势中,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方向成功守住防线,以沃尔昌斯克为核心支撑点,打退了俄军数十轮猛攻,暂时遏制了俄军的推进势头。
但这种 “局部胜利” 并未改变乌克兰的整体困境。整个 9 月,俄军将打击重点转向乌克兰纵深隐蔽目标,大量远程无人机、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密集升空,乌克兰防空系统面临 “弹药告急” 的窘境,面对饱和式打击几乎难以招架。
进入 10 月后,俄军的战术进一步调整,开始集中火力远程打击乌克兰电力系统 —— 这一直接关系国家运转的核心基础设施,意图通过摧毁能源供给、瘫痪民生保障,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能与社会韧性。
而在俄与北约的博弈中,后者的表现充满矛盾。一方面,北约并非毫无动作:此前曾果断击落入侵波兰领空的俄罗斯无人机,法国等国也通过公开军事演习等方式展示核威慑能力,试图传递 “不妥协” 信号;但另一方面,北约的整体态度始终以 “克制” 为主,甚至出现内部意见冲突。
最典型的例子是北约秘书长吕特与爱沙尼亚总理米哈尔的公开分歧 —— 爱沙尼亚因俄罗斯多次侵犯领空,要求启动 “北约第四条”(集体磋商机制),但吕特明确反对,直言 “若每次边境摩擦都引用该条款,北约的机制将逐渐失去效力”。
这种内部分歧在欧盟层面同样凸显。在近期召开的哥本哈根欧盟峰会上,关于 “动用被冻结的 1400 亿欧元俄罗斯主权资产援助乌克兰” 的提议,因成员国意见不一最终未能达成协议,西方对乌支持的 “统一性” 再次受到质疑。
作为北约的核心主导者,美国的态度也颇为微妙。此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嘲讽俄罗斯是 “纸老虎”,引发国际社会对美俄关系的猜测;随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及梭鱼巡航导弹,看似释放 “加大援乌力度” 的信号。
但现实问题在于,即便美国敲定援乌计划,武器装备的生产、运输与交付仍需时间。这一 “空窗期” 恰好给了俄军机会 —— 外界普遍担忧,俄军可能会抓住这段时间,对乌克兰实施更具毁灭性的致命打击,进一步改变战场态势。
这次俄军与丹麦军舰的海上冲突,无疑是俄乌冲突外溢、俄与北约博弈升级的又一个危险信号。它不仅直接考验俄罗斯与丹麦的双边关系,更对北约的集体安全机制构成 “实战检验”:
——如果北约始终无法拿出有效应对策略,其 “集体防御” 的承诺将不断贬值,信誉进一步受损;
——倘若俄罗斯继续加大军事行动力度,战争的范围可能从俄乌边境向整个欧洲蔓延,强度也将持续升级。
当前,这场牵涉多方的复杂博弈中,和平的希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亟需形成合力,推动冲突双方回到谈判桌前,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分歧 —— 否则,局势一旦突破 “临界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