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国民党少将侄女,怎成第二位女副总理,哪两项政策改变数亿人命运

她是国民党少将的侄女,为何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怎样当上八路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参谋,后来成为第二位女副总理?多年以后,她主推的

她是国民党少将的侄女,为何奔赴延安投身革命,怎样当上八路军历史上第一位女参谋,后来成为第二位女副总理?

多年以后,她主推的两项基本国策,彻底改变数亿中国人命运,以独特方式影响百姓生活,那这两项国策是什么?

这位女性究竟是谁?她如何从出身官僚家庭的大小姐,成长为新中国第二位女性副总理?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

1921年的浙江青田,还笼罩在旧时代的余晖里,这一年六月21,县城里的陈宅传来婴儿啼哭。

国民党少将陈依柱,看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女儿,给她取名慕华,盼她能成长为有学识、有气度的女子。

那时的陈依柱不会想到,这个女儿未来会挣脱家庭的庇护,走上截然不同的革命道路。

青田县依山傍水,却也因交通闭塞,早早让陈慕华见识到底层百姓的苦难。

父亲虽在国民党军中任职,家中条件优渥,但她常跟着老仆走街串巷,看到佃农顶着烈日劳作,却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随着年龄增长,陈慕华开始接触进步书籍,也逐渐明白,只有改变国家命运,才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青田,街头巷尾传递着抗战的消息,学生举着标语游行,商家捐钱物支援前线。

当时正在丽水中学读书的陈慕华,再也坐不住了,立刻找到父亲,提出去延安参加革命,却遭到了严厉反对。

但陈慕华早已下定决心,表面上答应父亲,不再提去延安的事,暗地里却开始筹划离家。

九月的一个深夜,她趁家人熟睡,留下一封书信,带着简单行李,带上变卖首饰的钱,和同学一起前往延安。

从青田到延安,简直是千里之遥,一路上要经过日军封锁线,还要躲避国民党盘查。

他们白天躲在老乡家里,晚上借着月光赶路,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路边的溪水。

当他们经过安徽境内的一座小山时,遇到国民党的巡逻队,幸好一位好心老农出现,把他们藏在自家的地窖里,才躲过了搜查。

历经两个多月的奔波,陈慕华终于抵达延安,很快被眼前景象震撼,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没有青田的亭台楼阁,没有家中的锦衣玉食,只有土坯房和小米饭,还有一群穿着粗布军装、眼神却无比坚定的革命者。

她很快被这种革命氛围感染,不久后顺利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哪怕学习生活异常艰苦,她始终咬牙坚持下来。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1938年6月,陈慕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生命将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抗大毕业后,陈慕华被分配到八路军留守兵团,担任参谋,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安全,任务艰巨。

在参谋岗位上,几乎全是男同志,陈慕华的到来,让不少人都投来怀疑的目光,认为女同志不懂军事战略。

陈慕华没有辩解,每天提前来到办公室,把当天的文件整理好,认真研究边区地形地图,用行动证明自己。

为了提高军事素养,她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参谋请教,学习如何制定作战计划、如何分析敌情。

有一次,留守兵团接到情报,说有一股土匪出现,要偷袭边区的一个物资中转站。

陈慕华提出与众不同的防御方案,建议不要在中转站周围布防,而是把兵力隐蔽在附近的山林里,等土匪进入后,再前后夹击。

这个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大家觉得这样太冒险,万一土匪发现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但陈慕华据理力争,她详细分析土匪的作案习惯,加上中转站的地形,认为这个方案不仅能减少我方伤亡,还能彻底消灭土匪。

最终领导采纳了她的建议,直到战斗结束后,土匪被全部歼灭,我方无一伤亡,而这次战斗让所有人对陈慕华刮目相看。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派一批干部前往东北,开辟新的解放区。陈慕华主动请缨,要求到东北工作。

当时的东北,局势复杂,日军刚刚投降,国民党军队还在不断增兵,土匪也四处作乱。

在东北铁路总局工作时,她发现职工工作条件极差,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少得可怜,不少职工患上了重病。

陈慕华深入职工宿舍,和大家谈心了解困难,然后向领导建议,成立铁路总工会,为职工争取合法权益。

1947年,陈慕华被派往穆棱煤矿,担任工会特派员,那时煤矿刚被解放,生产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矿井里没有通风设备,矿工只能顶着刺鼻的煤烟作业,而宿舍里没有床铺,食堂里每天只有稀粥和咸菜,很多矿工营养不良。

陈慕华到任后,在修复设施的同时,带领大家修建宿舍,开办食堂,设立子弟学校,让矿工的孩子能上学读书。

在她的努力下,穆棱煤矿的生产很快恢复,矿工的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领域,被调到东北铁路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

她深入一线的农村和工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政策,组织成立宣传队,通过唱歌演戏等形式,让群众更容易接受党的思想。

在她的带领下,东北铁路系统的宣传工作有声有色,为党和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1954年3月,陈慕华调到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件和数据,经常加班到深夜。

1978年,改革开放,陈慕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对外经济、金融、人口等领域的工作。

在对外经济领域,她参与制定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四项原则,推动我国的对外援助向互利合作转变。

她还积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业务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的道路。

1985年3月,陈慕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女行长。

她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

在她的推动下,交通银行重新组建,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不过,让陈慕华被亿万百姓铭记的,是她在人口和经济领域推动的两项重要政策,那是怎么回事呢?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九亿,人口过快增长给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很多农村存在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计划生育工作难以推进,陈慕华敏锐意识到,控制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她深入农村调研,走访了十几个省份的农村家庭,了解他们的生育观念和实际困难。

她发现很多农民不愿意计划生育,是担心年老后没人赡养,因此她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倡导少生优生的理念。

1980年,在陈慕华的推动下,我国经过研究,明确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孩的政策。

为了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还建议成立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加强人口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

在她的努力下,当时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经济领域,陈慕华很早就意识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多消费品也因为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陈慕华提出,要加大对工业企业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消费升级。

她到各地工厂调研,了解企业设备更新的需求,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

大批工业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受到群众欢迎。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后来我国“两新”政策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1998年,陈慕华退休后,依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直到2011年5月12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从国民党少将的侄女,到八路军第一位女参谋,到国务院副总理,提出推动影响数亿人的国家政策,陈慕华用一生诠释了信仰与奉献的意义。

她参与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今有所调整,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从军事参谋到经济工作,从计划生育到金融改革,她不断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在各个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历史会记住这份担当,人民会铭记这份奉献。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