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2 年 7 月 13 日,燕王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金川门,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这场持续三年的 “靖难之役”,以叔叔推翻侄子告终。
朱棣进城后,没急着登基,先找了个人 —— 方孝孺。这位 38 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是宋濂的得意门生,当时的文坛领袖,连建文帝的诏书大多出自他手。朱棣想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一来借他的名声稳定人心,二来宣告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可当侍卫把方孝孺带到朝堂时,他穿着丧服,一进门就哭着骂朱棣 “燕贼篡位”。朱棣耐着性子说:“我只是效仿周公辅政。” 方孝孺追问:“成王在哪?” 朱棣答:“他自焚了。” 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沉下脸:“这是朕的家事。”
见方孝孺始终不肯动笔,朱棣终于动怒:“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 流传最广的一幕来了 —— 方孝孺昂首道:“便诛十族又何妨!” 就是这句话,据说让朱棣下令把方孝孺的门生朋友也算作一族,共十族数百人被处死。
“十族” 说法:来自祝枝山的野史这个 “诛十族” 的悲壮故事,我们听了几百年,但翻遍明朝官方史料,却找不到实锤。
首先看《明实录・太宗实录》,这是朱棣在位时编修的史料,里面只记载方孝孺 “辞不屈,磔死”,也就是被凌迟处死,提了 “诛其族”,但没说 “九族”,更没提 “十族”。
再看清代编修的《明史》,作为正史,它对方孝孺的记载更详细:“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 成祖怒,命磔诸市…… 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这里说 “宗族亲友” 数百人遇害,仍没提 “十族” 这个概念。
真正把 “诛十族” 写得活灵活现的,是明代文人祝枝山的《野记》。这本书里,不仅有方孝孺喊 “诛十族何妨” 的对话,还详细写了 “十族” 包括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加门生朋友为十族”,共 873 人被杀。
可问题是,《野记》本身是野史,祝枝山写这本书时,距离方孝孺遇害已过去 100 多年,而且书中还记载了 “朱棣杀三千宫女” 等明显夸张的故事,史学界一直认为其可信度不高。
涉事双方:被符号化的君臣要弄清真相,得先看懂方孝孺和朱棣的真实角色。
方孝孺出身浙江宁海的儒学世家,20 岁就拜宋濂为师,是 “程朱理学” 的忠实追随者。在他眼里,建文帝是正统,朱棣 “以藩伐君” 就是谋反,坚守 “君臣大义” 是他的底线。这种气节让他成为后世儒家推崇的 “忠臣典范”,但也让他在朱棣眼里成了 “眼中钉”—— 不驯服的文人,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朱棣呢?他本是朱元璋第四子,驻守北平,骁勇善战。建文帝登基后推行 “削藩”,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本质是一场权力争夺。他进城后确实杀了不少建文帝旧臣,比如齐泰、黄子澄,史称 “壬午殉难”,但目的是清除政治威胁,而非单纯 “报复文人”。
有趣的是,朱棣后来也做了不少推崇儒学的事,比如命人编修《永乐大典》,重用解缙等文人。如果他真因方孝孺一句话就 “诛十族”,未免太不符合他 “务实帝王” 的形象。
史学界的争议:是抹黑还是事实?关于 “诛十族” 的真实性,史学界吵了几十年,主要分两派:
一派认为是 “后世抹黑”。比如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里提到,“诛十族” 是明末文人故意夸大,目的是借方孝孺的悲剧,讽刺当时宦官专权、皇帝昏庸的现状。毕竟明末动荡,文人需要 “忠臣典范” 来唤醒人心,方孝孺的故事越悲壮,越有感染力。
另一派认为 “有扩大,但非十族”。他们根据《明史》“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的记载,推测朱棣确实扩大了诛杀范围,把方孝孺的亲友也算进去了,但 “十族” 是野史的夸张说法。比如方孝孺的堂弟方孝复,当时被流放,后来还被赦免,要是真诛十族,他不可能活下来。
还有个关键证据:方孝孺的文集《逊志斋集》。这本书是他死后,门生偷偷收集整理的,里面没提 “诛十族”,只写了自己 “以身殉国”。如果真有 “诛十族” 这样的大事,门生不可能不记载。
600 年争议背后:我们该信什么?如今再看 “方孝孺被诛十族” 的故事,其实早已超越历史事实本身。
有人信它,是因为渴望 “忠臣气节” 的精神寄托 —— 在乱世中,总需要有人坚守底线,方孝孺的 “宁死不屈”,成了这种精神的象征。有人质疑它,是因为尊重史料真实 —— 正史与野史的区别,正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不能把传说当事实。
但无论 “诛十族” 是真是假,有两点是确定的:一是方孝孺确实为坚守信念而死,这种气节值得尊重;二是朱棣登基后,确实通过政治手段巩固统治,既有铁血的一面,也有推崇文化的一面,不能简单用 “暴君” 二字概括。
600 年过去了,南京的明故宫遗址早已荒草丛生,但方孝孺的故事还在被讨论。或许,比 “诛几族”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段历史里学会:既要敬畏先辈的气节,也要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分辨史料中的真实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