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于淑珍住的不是养老院,是通透的晚年

作为春晚认证的老歌唱家,于淑珍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却在晚年有家不能回。把她“丢”在

作为春晚认证的老歌唱家,于淑珍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人尊敬的艺术家,却在晚年有家不能回。

把她“丢”在养老院19年的子女,也因此被网友谩骂。

直到于淑珍亲口一句“是我不要他们”,才道出了这背后难言的真相……

从云端到养老院的“落差”

于淑珍这名字,老一辈人都熟得很。

她是从河北贫苦家庭走出来的,早年在天津工厂当学徒。

后来凭着一副好嗓子闯进天津歌剧院,1979年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直接火到国际。

那首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进教材,她也成了登春晚连唱四首歌的国家一级歌唱家。

这样一位老艺术家,按说晚年该被儿女捧在手里。

可2006年起,她却和丈夫阎同坦搬进了养老院,一住就是19年。

消息曝光时,评论区炸了锅。

“儿女双全还送养老院,这不是白眼狼吗?”“当年多风光,老了没人管”,骂声铺天盖地。

儿女们起初想解释,却被于淑珍拦了下来。

她知道,外人只看得到“养老院”三个字,看不到背后的难处。

这一沉默,反倒让“不孝”的帽子扣得更紧了。

没人知道,这家人藏着的全是体谅。

难言真相曝光

直到于淑珍在《你看谁来了》访谈里开口,大家才懂这19年的委屈。

她的话掷地有声:“不是孩子不要我,是我不要他们。”

这背后,是一位母亲藏了半生的疼惜。

退休后没几年,丈夫就得了高血压、糖尿病。

起初于淑珍自己扛,每天熬药做饭、盯着饮食作息。

可她年纪也大了,一次老伴突发不适,她慌得手都抖,只能给儿女打电话。

儿子搞音乐常年在外演出,女儿要照顾小家庭,接到电话全得往回赶。

看着孩子们红着眼圈奔波,她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怕自己拖累他们。

后来她试着跟儿女同住,日子却更揪心。

她既要照顾老伴,又要帮着带孙辈、做家事。

没过多久,自己也累出了病,腰直不起来,血压也不稳定。

她看着儿女下班回家还要伺候老的、顾着小的,心里像扎了刺。

在她看来,两代人有各自的活法,她不能占着他们的日子。

选养老院时,儿女急得直跳脚。

儿子红着眼说:“您去了别人怎么骂我们?”

于淑珍却笑着劝:“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给人看的。”

她选的养老院有专业护工,老伴的病能及时照料。

更重要的是,儿女不用再两头奔忙,能安心拼事业、顾小家。

2018年阎同坦走了,儿女又来接她回家。

于淑珍还是拒绝了,表示自己已经住惯了这儿,回去作息不一样,反倒添乱。

她心里清楚,真正的孝顺,从来不是捆绑在一起的负担。

外人以为的冷清养老院,其实是于淑珍的“乐园”。

养老院里的“阳光生活”

每天早上她跟着做早操,上午去活动室写字,一笔一画透着认真。

下午的合唱团活动她从不缺席,教其他老人唱歌,把技巧一点点传下去。

2020年上天津卫视春晚,和胡夏合唱《知否知否》,从没放下自己的事业。

23年跟着合唱团录了《歌唱祖国》,高音部分依旧铿锵有力,

去年在《百花迎春》晚会上领唱《掌声响起来》,台下依旧掌声雷动。

就连养老院的文艺活动,她也次次带头参与,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儿女们每周都来探望,带着孙子孙女的画和爱吃的点心。

于淑珍会早早坐在大厅等,看着孩子们跑过来,笑得眼睛都眯起来。

逢年过节全家聚在养老院的活动室,包饺子、聊家常,比许多家庭都热闹。

她的老友关牧村后来也住进养老院,两人常一起唱歌聊天,成了一段佳话。

如今真相传开后,那些骂过她儿女的网友也开始纷纷道歉。

有人说,这才是最高级的爱,懂得给彼此空间!

于淑珍用自己的选择,打破了“住养老院就是被抛弃”的偏见。

原来养老不是只有一种模样,尊重与体谅才是最好的孝心。

结语

于淑珍住的不是养老院,是通透的晚年。

那些骂声背后,藏着一位母亲最深的爱。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别被表面迷惑。

真正的温暖,往往藏在沉默的付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