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灯塔”——他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引领学科方向,以敏锐的科学视野突破技术瓶颈,更以传承精神培育后辈人才。2024年,37位院士的离世,如星辰隐没于夜空,却将光芒永远留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苍穹。其中,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故事尤为动人:他们或深耕基础科学,填补领域空白;或攻坚应用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或躬身育人,为后世留下薪火。今天,我们选取十位院士的生平与贡献,共同缅怀这些“国之重器”。

95岁的邢球痕院士于12月29日在西安病逝,他的生命与中国航天固体火箭事业紧密相连。1930年9月,邢球痕出生于浙江嵊州,1957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毕业后,投身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开启与固体火箭的‘终身之约’。他从技术员成长为航天四院院长,致力于让中国固体火箭‘立起来、强起来’。上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固体火箭技术起步,关键材料、工艺等需自主突破,邢球痕带领团队攻关,完成多型重点固体发动机研制与试验。2003年当选院士时,他表示要啃下固体火箭这块国防‘硬骨头’。他用一生证明,中国航天固体火箭由无数像他这样的‘拓荒者’托举上苍穹。

98岁的田昭武院士于10月1日在厦门逝世,他是我国现代电化学奠基人之一,将70余年献给电化学学科。1927年生于福州的他,1945年保送至厦门大学化学系,此后科研足迹遍布电极过程动力学、谱学电化学、能源电化学等领域,走在国际前沿。他首创‘微区电化学扫描技术’,提出‘电化学阻抗谱解析理论’,推动建立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教育家,他以‘学科交叉’理念育人,担任厦门大学校长时倡导‘理科要有工科思维,工科要懂理科根基’,还担任《电化学》期刊创刊主编,让中国电化学研究成果走向国际。他说‘科学的魅力在于不断突破边界’,用科研人生证明科学家是学科‘立法者’与知识‘播种人’。

95岁的周光召院士于8月17日在北京离世,他的名字与‘两弹一星’事业和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他科研始于理论物理,50年代提出‘周模型’,60年代投身‘两弹’研制提供理论支撑。1987年出任中科院院长后,推动‘知识创新工程’,为中科院转型奠定基础。他认为科学家责任是让科技成国家发展引擎,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留下‘科技报国、战略引领’精神遗产。

92岁的沈绪榜院士于8月16日在西安病逝,他设计的‘中国芯’计算机在太空运行。1933年出生于湖南临澧的他,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与‘航天计算机’结缘。1965年加入相关研究所,彼时我国箭载计算机依赖进口,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先后设计我国第一台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箭载数字计算机、首台中规模集成电路箭载数字积分机,成功研发国产大规模集成电路16位微型计算机,让中国航天计算机摆脱进口依赖。他对学生说航天计算机芯片和代码关系任务成败,用近60年坚守诠释‘工匠’与‘科学家’内涵。

5月4日,94岁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韩祯祥院士在杭州逝世。作为我国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领域的开拓者,他的研究始终紧扣国家需求。上世纪50年代,他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电力系统动态安全评估,为我国电网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80年代,他推动建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实验室,助力解决大型电网互联的安全难题。从教60余年,他培养了数百名电力领域骨干,其中多人成为行业领军者。“电网安全无小事”,他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誓言。

5月8日,96岁的电机设计与制造专家汪耕院士在上海辞世。他的职业生涯与我国电机工业的“自主化”紧密相连:参与设计我国首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攻克大型电机冷却技术难题;主导研发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主泵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出“高效、节能、智能化”电机发展方向,推动行业升级。“电机是工业的心脏,我们要让中国的心脏更强健”,他主持的多项成果至今仍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为“中国智造”注入强劲动力。

5月9日,83岁的力学家白以龙院士在北京逝世。他深耕“材料动态力学行为”领域,用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材料在冲击、爆炸等极端条件下的响应规律。其提出的“微损伤演化理论”,为国防装备防护材料研发提供了关键依据;主导的“强动载下材料性能”研究,支撑了我国航天、深潜等领域的材料攻关。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原理事长,他推动建立“实验力学”与“计算力学”交叉研究范式,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5月13日,100岁的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在上海离世。这位“世纪学者”的科学生涯跨越70余年,始终瞄准有机合成的前沿方向:早期系统研究金(Ⅰ)、金(Ⅲ)有机化合物,奠定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基础;晚年聚焦不对称催化合成,发展出多种高效手性催化剂,应用于药物合成领域。他主编的《有机合成化学》教材,是国内高校化学专业的“经典读物”。“做化学要像搭积木,既要严谨,也要有想象力”,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机化学人。

6月30日,93岁的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院士在北京逝世。他长期从事核材料与金属物理研究,是我国核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他带领团队攻克核反应堆关键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技术,为我国首座核电站建设提供支撑;80年代后,转向新型功能金属材料研发,在高熵合金、纳米金属等领域取得突破。“核材料无小事,每个数据都关系国家战略安全”,他主持的多项成果被写入国家核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核工业自主化筑牢根基。

7月12日,96岁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院士在北京逝世。他是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拓荒者”,更是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创始人”。上世纪60年代,他率先开展化学激光研究,带领团队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高能化学激光技术的国家;80年代,他开创“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向,通过精确控制分子碰撞过程,揭示化学反应的微观机制,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他推动建立“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并重”的科研资助体系,为基础研究注入活力。“科学要服务国家,但也要有超越功利的追求”,他的学术理念至今仍指引着科研工作者。

这些院士的一生,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注脚——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攀登学术高峰,以“国之大者”的担当服务国家需求,更以“甘为人梯”的胸襟培育后辈。如今,巨星虽陨,但他们的学术成果已融入国家科技的血脉,他们的精神品格正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斗。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追思,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愿我们以这些“国之脊梁”为榜样,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传奇”。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深切缅怀 ▏巨星陨落——2025年我国逝世的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实
从“周模型”到“传家宝”:冶金泰斗的科技报国人生
流动的文明图腾:四座高铁站里的城市诗学
那些绝美的高铁站:每扇窗都藏着城市密码,解码高铁站的文化基因
血色海疆:解码中国近代三次致命海战的悲壮史诗
深蓝铸剑人马伟明院士:用科技脊梁撑起大国重器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