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孙子兵法》推崇算计,鄙视实干,中华文明有了“躺平”之理由

再次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涉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任朝

再次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涉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继位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任朝代——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的这段时期,总计4600余年,与当今中华文明没有一点关系。

之所以做如此界定,是因为中华古代文明推崇攻心为上,沉迷于“厚德载物,天理循环”的不发展认知当中,主张恪守天命、守成至德,拒绝开放民智、引领发展,这就从源头上断绝了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十足劲头。

1.2000年来,中华文明没有发展,只会原地转呼啦圈

(1)引领世界跨越式前进的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荷兰学者弗洛里斯·科恩在科学史丛书《世界的重新构造》中,通过考察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国时,曾经就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这一事实进行了探讨。

引领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何没有发生在中国?相信每一个有着为民族振兴信念的国人都会反思这个问题,毕竟按照中华老祖宗设想,咱大中华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周皆是不开化的蛮夷之地,因此,引领人类文明之伟大变革的工业革命理应发生在中国,为何偏偏发生在了远在边陲的蛮夷小国——英国呢?

正是因为这种妄自尊大的心理作祟,即便近代时期中国被两次鸦片战争敲开了国门,割地赔款,屈辱来临,但嘴硬的清政府依旧口服心不服,依旧在与英国递交的国书中将西方国家定义为“夷族”,将外国人定义为夷人。

战胜后的英国人见此终于忍无可忍,因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就在条约中强迫清政府更改“夷族”和“夷人”的蔑称,转而以洋人取代。

(2)“中华文明长期不结果实”,王朝往复更迭,300年一循环

弗洛里斯·科恩在考察完中华历史之后发现,虽然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陆上萌发了令世界为之叹为观止的早期科学著作《墨经》,其中也系统性推导了光学力量、工程力学等理论。

可惜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道的综合”统一了中华文明学术界。自此,如何统一全天下?如何坐天下第一把交椅?成为了中华学术界唯一关心的问题,与此格格不入的《墨经》也只能被驱赶流放,最终在汉代彻底消亡。

虽然在中华老祖宗眼中,秦始皇这种一统天下的行为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伟大进步,使得中华文明走向了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超大规模政治统一体”,是可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千秋伟业,但在弗洛里斯·科恩眼中,这种做法无异于扼杀了文明发展的咽喉。

因为,为了维护这种“超大规模政治统一体”,统治阶级必须开足马力、殚精竭虑想办法扼杀民智,并组建强有力的官僚系统、特务机构进行监视,意图将反叛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确实也是这么干的,首先他自己更是没得休息,像个机器一样开启了超负荷运转。其次,统一之后的他不是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而是忙着杜绝百姓造反。

从《过秦论》中我们得知,他将天下兵器收集到了咸阳,放到火炉里融化制成了十二个金人;焚书坑儒,将妄议国事者统统杀了以绝天下悠悠之口;到处巡游,移风易俗,将“秦当有天下”形成社会共识。

没有一件对百姓生活有好处,没有一件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进步,故而才正如弗洛里斯·科恩所言:令人惊叹的是,中华文明长期不结果实,中华文明陷入到了一个原地循环的怪圈当中,可能是这个圈太大了。

2.中华文明为何不发展?《孙子兵法》推崇算计,鄙视实干,中华文明“躺平”之理由,有了

(1)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努力方向局限于“狂揽人心”

虽说弗洛里斯·科恩将中华文明不发展的责任归咎于秦始皇的一统天下,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罢黜各业、独尊驭人”绝非秦始皇的开创之举,这少不了之前中华老祖宗的叫喝,这其中就有秦始皇讨厌的儒生。

儒学经典《大学》中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将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聚焦于了坐拥天下的一点当中。既然想让天下人服,心甘情愿尊自己为天下共主,那么努力的方向由原来的物质大世界聚焦于人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狂揽人心?儒家早就有了答案:正心修德。何为“德”?儒生给出的答案是“孝悌忠义为吉德”,翻译成白话文则是以别人的眼光为标准,按照人家想要的剧本行事。

问题是人的眼光毒辣,但凡有点激进行为,都会让他人觉得辣眼睛而难以忍受,故而儒家提倡自律、复古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取悦了他人,社会如何进步?

(2)《孙子兵法》推崇算计,鄙视实干,给中华老祖宗有了躺平不发展的理由

无独有偶,除了不喜欢打仗的儒生对人心情有独钟,惯于打仗的孙武也对人心青睐有加。所不同的是:儒生主张顺着别人的眼光行事,做个乖乖孩子,孙武主张扰乱人心,从而趁乱取胜。

为此,孙武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开篇就给出了打仗的终极奥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在孙武看来,打仗最好不要真刀真枪的正面硬刚,因为不仅有“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败局面,而且还要准备数量繁多的攻城器械,建造笨重的四轮大车,两三个月就过去了,得不偿失。

与之相反,攻心不仅可以扰乱敌人的作战部署,还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如此不费吹灰之力,敌人便作鸟兽散,这样一本万利的战争打法,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受《孙子兵法》的启发,中华文明便有了躺平不发展的充分理由:攻心为上嘛,我只要将治下百姓哄住,将敌人骗倒,让他们都觉得我有天命,从而奉我为天下共主,我还实干个啥?

正因为如此,黄朴民教授才会在《孙子兵法》的解读中提到:在孙武看来,打仗就是大骗子欺骗小骗子,小骗子欺骗不会骗的人。虽说兵不厌诈,但将其推广到中华文明并形成统一认知,不就是给中华老祖宗躺平不发展提供充分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