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成说过去的文章

汉更始帝刘玄陵墓?之前阅读了陕西考古研究院王学理老师发表的学刊《更始帝陵当浮出》,其中他推测了更始帝陵应位于灞桥区双寨尚苑东(图二)这片台垣上,今天探访了这一片地方,远望台垣微微隆起,目测高出平面五六米的样子,登上台垣,目测东西、南北各长170米左右,由于此地经过村庄拆迁及铺草坪绿化等原因,我未能找到任何陵墓遗迹残存,但王老师在学刊中说到此地是经过人工夯筑的台垣,应为一个残冢,如此说来,应与西汉帝陵底边长度不谋而合。但是在东汉初兵荒马乱、群雄逐鹿之际,光武帝会给刘玄营造如西汉帝陵般规格的陵墓吗?要知道东汉帝

李承乾墓。墓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是唐太宗嫡长子、废太子、恒山郡王李承乾和其妻苏氏的合葬墓,也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李承乾墓封土呈圆锥型,高2.5米,径6米。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曾遭到多次盗掘破坏,因而墓内壁画脱落贻尽。经清理发掘,出土墓志一合及彩绘陶俑、各类动物俑共100余件。从随葬品的规格上看,李承乾墓比宫人墓高出甚微,同陪葬昭陵的文臣武将相较,有天壤之差。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太宗

大宋新修唐帝陵庙碑。大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赵匡胤命人修葺唐陵后,给陕西部分唐陵墓所立碑刻,目前在陕西十八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还有四方,那就是:大宋新修唐太宗皇帝庙碑、大宋新修唐玄宗皇帝庙碑、大宋新修唐宪宗皇帝庙碑 、大宋新修唐宣宗皇帝庙碑,其余多在历朝及特殊时期被砸毁。 
陕西剩下的四方宋碑目前都保存相当完整,整个石碑字迹工整,字迹除中间部分有被人故意损坏外,基本都保护完好。四碑都是六螭龙首,碑首为楷书和隶书两种字体,碑座侧为龟趺和长方体座,所有碑座都曾大半埋在地下。在贞陵听当地村民讲;早些年有文物

颜真卿墓。墓冢位于洛阳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的村口,村民称之为“颜鲁公坟”。颜真卿墓北倚邙山,南坐洛水,墓长宽均为16米,墓前有明清石碑各1通。他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

兰陵公主李淑与驸马窦怀哲合葬墓。墓冢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东周村西南200米处,南距昭陵12公里,封土为圆锥形,高约7.5米,径约23米。地下墓葬尚未发掘。 
李淑(628—659),字丽贞,唐太宗第十九女。自幼聪慧,才气出众,七岁学习书法,九岁研究《易经》。贞观十年(636)被封为兰陵郡公主,嫁给兖州都督窦怀哲。婚后夫妇和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夫妇二人皆爱好书法且皆有造诣,可谓志趣相投,这一点从驸马亲自为书写墓碑可知,谨守礼矩,喜怒不形于色,与窦氏妯娌相处融洽,对待公婆有十分孝顺,举手投足间无不遵从法度。

李勣(徐懋功)墓。李勣墓在昭陵陵园中心区,今昭陵博物馆院内,北距昭陵约11千米。封土保存比较完好,是由3个高约18米的大土堆呈倒品字形构成,是唐高宗李治依西汉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以象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为李勣墓的墓型,以表彰李勣破突厥、薛延陀之功。李勣墓也是昭陵5座山型陪葬墓中,规模最大、特征最突出的一座。 
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后赐姓李,又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字,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将。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

汉成帝刘骜延陵。延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严家沟村西,陵区由陵园与陪葬墓两大部分组成,以陵园为中心,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区南部、东南部。其范围东西约4.5千米、南北约4千米,总面积约18平方千米。 
汉成帝刘骜(前51年~前7年4月15日),字太孙,汉元帝刘奭与王莽姑王政君之子,西汉第十二位皇帝(前33年8月2日~前7年4月15日在位)。 
刘骜自幼深得祖父汉宣帝喜爱,称为太孙,常侍左右。元帝即位,刘骜被册立为太子。长大后,喜好经书,宽博谨慎,但同时也沉迷酒色,汉元帝认为刘骜不能成大器,曾想改立定陶王刘康为太子,后

殷化行(王化雄)墓。墓位于西江渡村西南约150米,东距南北出村路约100米。墓葬封土在1988年普查时已经不存,现在墓葬所在位置为该村村民耕地。石翁仲2尊、石马1对、石羊1只现分布于墓葬南侧约20米,石碑4通、碑首3块、墓志1合、石墓门1块现放置于村内。88年文物普查时除石翁仲、石马外,尚有石兽1只、石羊1对,现如今石兽及一只石羊被盗下落不明。该墓葬是高桥街道发现的较少的清代名人墓葬之一,对于研究其人以及清史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殷化行(1643年-1710年),字熙如,西安府咸阳县靳里村(今陕西省咸阳市

郑国渠首遗址。这里是真正的秦朝修建的郑国渠首,并非郑国渠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西北1km处,在郑国渠风景区下游,大家可以在地图上搜“郑国渠引水口遗址”。不过到了之后有几块文保碑,不经指引介绍较难看出门道,图为博主自2020年5月开始去了好几次所拍摄,所以季节景色不同。博主的家乡就是这里,所以驱车20分钟内即可到达。😁 
郑国渠是秦代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完整的

年羹尧故居。故居遗址位于西安大学习巷93号,是年羹尧任川陕总督时在西安修建的宅院。据记载,年羹尧故居是一座坐西向东、三进院式的民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有序。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房子还保存得相当好,曾被评为“西安十大古宅”。 
如今,宅院前两进的院落因为大火已经废弃,只剩下第三进院落还保留着。我们从大学习巷走入的,其实原本是整座宅院的最后一进院子。现在院内居住着7、8户人家,环顾四周,依稀能找到那座豪门大宅留下的蛛丝马迹。院子北面有一座高大的戏楼,木质构建和精美的木雕都保留着。院子一层已经改建成现代房屋

唐宪宗李纯景陵。陵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金帜山,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宪宗李纯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景陵依金帜山主峰而筑,坐北面南,陵区封域20千米。地下宫殿“玄宫”从山南开掘于山腹之中。陵园布局略同于京城长安,原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四边皆设城门,门前皆置石狮等大型石仪。四角置阙阁建筑。内城设寝殿、宫阙、卫所、祭坛等建筑物。现城垣倾圮不存。景陵虽然建于唐朝逐渐衰落的中晚唐之际,但陵区的管理和维护,仍大体沿袭既有的体制和做法。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淳,后改名纯,史称“中兴之主

房玄龄墓。房玄龄墓位于礼泉县昭陵乡刘东村东北,属昭陵第四类陪葬墓。原立于房玄龄墓前神道碑,唐永徽三年刻,额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由褚遂良揩书,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在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

咸阳文庙之西汉兵马俑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军将士自秦末农民起义群雄逐鹿到剿灭异姓王、平定诸吕、平七国之乱至汉武时代历八十余载,在卫霍帝国双璧的带领下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帝国迈向了史无前例的巅峰。 
1965年8月在咸阳杨家湾汉高祖长陵陪葬墓从葬坑出土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它塑造了我国西汉皇家卫队的形象,共有骑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  
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甲骑的骑士和马区都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多数身

昭陵六骏(复制)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之九嵕山。“昭陵六骏”原放置于九嵕山北坡玄武门内东西庑廊对称排列,总体呈阶梯状,由北向南渐次升高,马头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坛。唐太宗于贞观十年(636 )为纪念开国征战时所乘的六匹骏马而诏令雕刻的,传其画稿由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并由画家本人主持雕刻。作品采用高浮雕手法,构图新颖、刀法洗练,造型逼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 
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弱”流失

贵阳黔灵山上的墓。贵阳市黔灵山上遍布着坟墓,时间跨度很大,但规模却都不大,以百姓居多,名人墓较少,闲暇之余,我去看了看,找到了近现代名人谢六逸的墓,残留一个墓碑,坟头杂草丛生。 
谢六逸(1898-1945),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1898年8月12日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距离县城6千米的梁山上,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存疑)。 
唐高宗李治

唐诗人杜牧墓。杜牧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其墓建国后尚存,在司马村西南,高约7米,面积约1亩,墓顶有一大树,60年代遭平毁。长久以来,这一片区域一直没有任何部门进行开发和保护。据司马村年长的老人关山介绍,60年代时,几乎没有人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加上连日大雨,当地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墓园中的封土都被当做干土挖走盖房。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在26岁中进士,先后官至弘文馆校书郎,淮南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