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成说过去的文章

灞桥遗址。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这首诗描写的正是“灞柳风雪”的美景。有水有桥,柳树自然也不能少。《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 
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灞河、灞桥、灞柳、灞亭,古往今来,竟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生离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到了这个地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界 长安》视效拉满 无界魅力。由总导演张艺谋、总制作人沙晓岚创意引领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在西安开启“无界”之旅。 
九大篇章观念舞台,共呈文化盛宴,非遗科技,梦幻对话,沉浸视听,震撼体验。取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秦腔、鼓乐、皮影戏、杖头木偶、霓裳羽衣舞、biangbiang面、埙乐、传奇兵马俑。更为喜欢《影人》《万象》《传奇》舞台,视觉效果炸裂,形式感强烈,舞台机械与视效完美结合,机械、激光、全息投影、实时投影交互等最前沿的舞台科技手段,开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无界对话,带给大家多

武惠妃敬陵。敬陵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庞留村西侧。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只知道村外有个高19米、周长56米的覆斗形状的大冢。 
唐贞顺皇后即武惠妃为武则天的侄孙女,容貌美丽,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李隆基废了王皇后,打算把武惠妃立为皇后,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才作罢。武惠妃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当太子,设计加害了原来的太子李瑛与另两个皇子。唐开元二十五年,年仅38岁的武惠妃死亡。武惠妃生前享受的是皇后的待遇,逝后更是被谥为贞顺皇后,她的墓被封为敬陵。

隋恭帝杨侑庄陵。隋恭帝庄陵位于今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封土为覆斗形,其形制规模都较靖陵为大,夯土而筑,雄踞万顷碧野之中,庄严肃穆。 
隋恭帝杨侑(605年-61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代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母为韦妃。 
自幼聪明敏捷,才气过人,气度不凡,深受祖父隋炀帝的喜爱,先后受封陈王、代王。大业九年(613年),担任京师留守,镇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随驾巡视太原,授太原太守。隋炀帝南巡时,奉命镇守长安。 
大业十三

宋哲宗赵煦永泰陵。永泰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芝田乡八陵村村南,东北距芝田镇八华里,东南距永裕陵约400米,是北宋第七位皇帝哲宗赵煦的陵墓。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患病,不数日死去,停丧七个月,于八月下葬永泰陵。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9岁时登基,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的章惇,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

明秦隐王墓神道石刻。秦隐王墓位于雁引路东,杜陵遗址以南,西安西汉帝陵保护管理中心院内,王妃王氏和刘氏祔葬,神道现存石马三对、武官一对、文官一对、石马两对、石麒麟一对。秦隐王墓因靠近杜陵而归于文物保护中心管理保护,比起许多流落田间地头的后代坟茔,实为幸运。 
明太祖朱元璋为每位封王的子侄后代设定了20字,要求以此辈字进行拟名,秦藩辈分排序20字为:“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从第二代秦王朱尚炳至末代秦王朱存极都严格遵循祖制。朱尚炳为秦愍王朱樉与邓氏所生长子,因正妃王氏没有子嗣,因此亦属

汉孝平皇后陵。陵冢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农科院内,封土外形呈截锥体,即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长81、西长80.4、北长81.5、南长78.4米,顶部边长为东长29、西长29.5、北长31、南长32.8米,顶部中部下陷。现存高度11米。封土西南角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一通,上书“周成王陵”,原传此墓为周成王陵,实为误传。后陵形制为“亚”字形,东西长137.8米,南北勘探长度140米。南墓道部分压在现代建筑之下,无法勘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均为梯形。 
孝平皇后(公元前9年—公元23年),新朝皇帝王莽与孝睦皇后所生的长女,汉平帝刘衎的皇后。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氏被立为皇后。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2月),汉平帝去世,王莽立汉宣帝玄孙刘婴为太子,号为孺子,王莽摄帝位。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即大位,建立新朝,降刘婴为定安公,王氏改称定安太后,后改称号为“黄皇室主”,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氏自焚而亡。图文伙伴计划2024

明天下第一藩——秦愍王朱樉墓。秦愍王墓墓冢为圆锥形,坐北面南,封土堆高约20米,周长187米,西北有陪葬墓1座,东南有陪葬墓4座。墓地原有大规模陵园建筑,现已无存。南神道两旁存有大型石雕14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朱樉(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朝宗室,明朝史上第一任秦王,明代藩王,九大塞王之一。 
朱樉是在朱元璋开创帝业的征伐岁月中出生的,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被明太祖授予秦王封号,封

李夫人英陵。李夫人墓位于今兴平市南位镇张里村。东南500米处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岭”。取名“英陵”。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占地面13495.60平方米,封土150000立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 
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人。体型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歌唱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姊平阳长公主在侧,度其意,说与武帝。召见之,李夫人从此得宠,生一子,既昌邑哀王刘髆。 
李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怜惜,以皇后礼葬于茂陵西侧。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尊重李夫人,从祀配食,享受祭祀,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唐睿宗李旦桥陵 作为我国封建史上最巅峰时期开元盛世的作品,桥陵有着石刻甲天下之美誉,其造型、风格、体型等无不彰显盛唐气象,两侧保存完整的直阁
将军时至今日仍守护者墓主人。桥陵石刻比起乾陵可谓登峰造极之境
界,其在细节之处更加精心,华表通高8.6m乃唐陵之冠,威风凛凛的石
獬豸更是唐十八陵独此一份。其东门歪脖石狮也是一绝,回首观望状,
怒目远视,无不突出王者气韵。墓主人唐睿宗李旦三让天下,明哲保
身,在尔虞我诈的皇宫,在政权更迭的朝堂先后让位于母亲武则天、皇兄李显、儿子李隆基,最后得以善终并拥有如此奢华的皇陵,可谓是人生赢家。

元圣周公墓。此墓呈覆斗形,底部边长约45米,顶部边长约5米,高约1 0米。距离墓冢顶部1.4米处有一周二层台,台宽1—2米,边长10—12米。在墓冢南侧的草丛之中,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额上装饰有两条螭龙,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咸阳县儒学生祭扫周公墓时所立,歌颂了周公的丰功伟绩,表达儒学生的崇高敬意。
墓冢的南侧,紧挨着封土,竖立着一块清乾隆丙申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元圣周公之墓”六个大字;此碑的后面,还竖立一块小碑,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所立,上面也写着“元圣周公

汉哀帝刘欣义陵。义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南贺村,陵区由义陵陵园、陪葬墓区两大部分组成,分布范围东西约2.8千米、南北约3.1千米。义陵陵园是双重陵园,是指由外垣墙、外壕沟组成的外城垣及其以内的区域,包含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建筑遗址、外藏坑及陪葬墓。经现代勘探,基本已掌握了义陵陵区的范围、布局、结构及主要内涵,为义陵的大遗址保护和汉陵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汉哀帝(前25年—前1年),前7年5月3日即皇帝位,即位时西汉王朝已经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尽管他的政治成就相对不明显,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统治时期西汉的经济并未显著恶化,与汉武帝时期的繁荣程度相比虽有所差距,但并不算太差。汉哀帝作为皇帝,虽然在政治上可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个人生活方式和对外戚专权的无力应对,使得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为复杂。他既被认为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也因其特殊的个人偏好而被视为荒唐的君主。 
博主对哀帝的评价:欲挽狂澜力不从心,断袖之癖遗笑千古。

宋神宗赵顼永裕陵。陵墓位于郑州市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东南,该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较成熟。永裕陵被很多美学和史学专家,美誉为北宋帝王陵的集大成之作,历来以其精美高绝的石刻雕刻技术,尤其是上马石和镇陵武士的名冠海内,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以及盗墓人。 
南神门外的石狮,雕刻得刚健、浑厚、生气勃勃。人们品评宋陵石雕说:“东陵狮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认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狮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诸石刻中,应位列榜首。 
宋神宗(1048-1085),在位十八年,在位期间始

薛绍墓。墓位于空港新城底张街道岩村,带有四个天井和前后砖券。薛绍墓系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双室砖券墓,坐北朝南,南北水平全长34.68米,深11.11米,由封土、斜坡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6个壁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等部分组成。封土位于后室正上方,地面已无迹象,经解剖知底部平面呈圆形,直径约20米。 
薛绍(661~689年),字昌,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朝驸马,唐太宗李世民的外孙,河东公薛瓘的儿子。 
永隆二年(681年),迎娶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右卫亲府中郎将,封爵平阳县子,历任左领军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散骑常侍。垂拱四年(688年),受累于长兄薛顗参与琅琊王李冲的谋反,坐罪下狱。 
永昌元年(689年),去世,时年二十九岁。神龙元年,得以平反,恢复官爵,归葬于祖茔。

高力士墓。位于椿林镇山西村,西南距县城15公里。西北距泰陵主峰金粟山约2公里。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建成于唐宝应二年(763),座北朝南,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封土堆残高7米,底边周长48米,顶部呈馒头形,夯筑。墓前原立有“大唐故开府仪同主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一通,现存蒲城县博物馆。 
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高力士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出土文物229件。主要有壁画、墓志、陶俑、铜钱等。高力士墓的发掘对研究唐王朝兴衰史和唐代丧葬制度、宦官制度及高力士本人具有重要意义,特别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这通碑号称三绝碑,因墓主人为唐代名将,又为唐代名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所以因此得名。镌立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李晟墓原本位于高陵区张卜村西南渭河北岸,后经历史变迁及人为取土破坏等原因封土已无存,这通石碑原本位于李晟墓前,明朝时由于渭河河道北移,李晟后人便将此碑迁离墓址,往西北方向移动200多米。上世纪为防止碑没入渭水,迁碑至高陵县文化馆。为了加强保护,现移至高陵区高陵博物馆内。 
李晟(727年-793年)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墓冢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宫里镇宫里小学院内,建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为宇文泰与原配元氏的合葬陵。墓为平地起冢,圆丘形封土,封土高12米,残高9.6米,底径约40米,周长150米。封土南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北周文帝成陵”碑一通。 
在宇文泰执政期间,他团结了内部所有党派,澄清了政治,并创建了一个军事系统。对外立足关陇,打东魏,侵占南梁。奠定了关陇政权一统天下,隋唐强盛的基础。宇文泰一生都处在从混乱到统治的历史转折点上。他能够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察到时而生的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以权称霸,转弱为强。南有江汉,西有巴蜀,北有大漠,奠定了北周的基础。他在位时的兵制、选官方法等是隋唐政治制度的渊源。宇文泰成就斐然,是中国历史上继洪之后又一位杰出的鲜卑人物。 
历史评价:
高欢:“这孩子眼光不一样。”
于凉:“宇文周霞英姿飒爽,不谙世事,故有一点不妥。”
赫连达:“跳过人,就当一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