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泰陵因山为陵,玄宫开凿在金粟山主峰南麓,陵园东西神墙分别建在左右两侧的山梁之上。陵园建制仿京师唐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陵区封域约为38公里。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依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唐玄宗在位前期,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改革吏治,注重科举制度,充分挖掘人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经济愈发繁荣,充分发挥包容的对外政策,使得各地区的贸易十分活跃,加强了国家统治。 唐玄宗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重用宦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总的来说,唐玄宗缔造了李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也因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唐玄宗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2024-05-02 02:43
霍光墓。霍光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东陈阡村南部,毗连咸阳地界,南面为兴平市西吴镇豆马村,即渭北高塬南边沿,高干渠的北边,相距不到百米。其墓呈覆斗形,上小底大,高19.92米,东宽61米,西宽63.5米,南长66.8米,北长为61.5米,封土79860立方米,占地面积3993.3平方米。霍光墓是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西距茂陵约4公里多,靠近坡沿,与茂陵东西遥遥相对。 霍光前后秉政二十年,遵循武帝法度。在武帝末年积弊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轻徭薄赋,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对外也缓和了同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政策。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昭宣中兴。同时因其废立两帝,与殷商伊尹废太甲事迹相似,故后世权臣废立皇帝时,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作掩饰。 历史 2024-05-01 02:44
宋英宗赵曙永厚陵。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宋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孝义堡)。宋英宗在位四年,在位期间未有较大作为,前期围绕濮议之争,以皇帝胜出宣告结束。后期当想有一番作为时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随后不久便驾崩。 永厚陵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多次严重盗掘,陵台上有多处盗洞,而且已经严重塌陷。在南宋史料中,曾经提到过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过厚陵的场景,明确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宫为火焚后的场景,当时距离北宋灭亡不过十余年光景。 历史 2024-04-30 02:41
唐简陵翼马。位于陕历博门口的这一对国宝级文物是大多数游客常常所忽略的,这就是大唐第十七座帝陵——唐懿宗李漼简陵神道两旁的翼马,1991年因文物保护需要,被迁至陕历博门口。33年来看尽城市的喧嚣、车水马龙,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对进城的翼马。简陵翼马雕刻粗疏,线条笔画简略,四肢粗短,比例不太协调。此时大唐帝国江河日下,石刻已不复往日神韵,似乎有型无神。 2024-04-28 02:34
秦二世陵。墓冢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南路,是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的陵墓,俗称“胡亥墓”。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权臣赵高胁迫秦二世自刎,以庶人仪葬于周杜国属地,即秦时的洲地。陵墓坐落在原坡地带,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墓为圆丘形封土,底径25米,高6米。墓前有砖碑楼,内嵌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秦二世皇帝陵”碑1通,高2.3米,宽0.8米,厚0.2米。 碑阴刊周新命撰《夜役说》,墓地尚有石兽1对,高1米,长0.75米。了解古代陵墓的都知道,现存最早陵墓神道石刻是霍去病墓前的,因此,二世陵墓前的石刻似乎不是秦代的。而且,秦代是否有神道石刻,尚无结论,所以是否是秦二世陵存疑。 2024-04-28 02:34
陈平墓。墓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曹家堡村西北,墓基东西25米,南北30米,高17米,呈覆斗形。墓前有“汉曲逆侯陈公平墓”石碑一通,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孟秋,陕西巡抚毕沅书,户县知县汪以诚立石。石碑已迁学校保存。墓侧曾建过砖瓦厂,故封土受到破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不一般。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 第一:离间项羽、范增,楚势由此颓衰。 第二:乔装诱敌,使刘邦从荥阳安全撤退。 第三:封韩信王郊,使韩信耿心效命刘邦。 第四:联齐灭楚,刘邦于是战胜项羽。 第五:计擒韩信,使刘邦翦灭异姓王而固其刘家天下。 第六:解白登之围,使刘邦脱离匈奴险境。 2024-04-26 10:44
明岐阳王李文忠墓。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北麓太平门外蒋王庙西,是明初赐葬的岐阳王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园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部分。前为神道,有石刻碑一、望柱二、石马一,及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二;中为享殿遗址;后为墓冢,有碑,为李文忠18世孙李永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立。 李文忠(1339-1384年)泗州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19岁就开始领兵作战,屡建战功,成为朱元璋的主要战将之一。1384年病故,年仅46岁,现墓园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由神道碑、神道石刻,享殿前门、享殿、墓冢等建筑组成。 神道石刻雕凿精美、线条流畅、神态逼真,但与明功臣墓有不同:一是神道碑不在中轴线上,而是立在偏东离神道20米处,且是侧立,西向。该碑由碑额、碑身、龟趺组成,通高8.6米,额雕云龙图案,碑文大多风化剥蚀;二是石马,西侧石马完好,马倌身着朝袍,系带戴冠,而东侧石马却是尚未雕刻完工的雏形半成品,长3.1米、高2.3米,且偏离神道6米,反向,头东尾西。 2024-04-24 02:27
常遇春墓。常遇春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紫金山北麓,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一华表,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 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为1871年重修时其裔孙所立。 常遇春(1330-1369),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在明太祖的诸将之中,名气仅次于徐达,功劳本上也排名第二,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南征北战,立下大功。 1369年,常遇春暴卒于得胜归途,虚岁四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非常伤心,亲往龙江祭奠,追封他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赐葬钟山,配享太庙,肖像入功臣庙,位牌列第二。 2024-04-22 02:23
李靖墓。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陕西三原县人,祖籍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历史 2024-04-19 02:19
大唐帝陵。大唐帝国立国289年,从高祖群雄逐鹿到太宗贞观之治,从武周盛世到开元盛世达到封建巅峰。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盛世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盛极必衰后的帝国苟延残喘一个半世纪,期间国都六陷、天子九逃、支离破碎。但也不乏穿插有“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等人思咏之的治世。 904年,唐昭宗遇弑,葬于偃师和陵。两年后,唐哀帝禅位于朱全忠,唐帝国宣告灭亡,唐哀帝崩后葬于菏泽温陵,现已无迹可寻。如今唯有这19座唐陵如一座座丰碑屹立至今,依然讲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历史 2024-04-17 02:19
真正的霍去病墓?!1907年桑原骘藏踏访霍去病墓时,北100多米处尚存一土丘,前有清康熙三十六(1697)年督邮使者程兆麟立的“汉霍去病墓”碑。1933年水野清一、马子云亦见之,并言当地人一直称这座土丘为祁连山,而把南面的霍去病墓称为“石岭子”。现土丘不存,碑尚在。 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兴平县志》说:“今案师古之说是也,尚存石马一。土人呼曰祁连山矣,不念谁何假路北小冢当之,知县顾声雷请巡抚毕沅题碑改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此县志茂陵图中标示“石岭子”即霍去病墓,而县图中却标示“石岭子”以北一冢为霍去病墓。 另据考古钻探证实“霍去病墓”后面100米处、现在的茂陵博物馆宿舍区内有传说是霍去病的‘衣冠冢’,封土已平,经钻探为一座墓葬,墓室东西19米,南北21米,墓道西向,长32米、宽8—14米”。如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石岭子”与其北侧之墓到底哪个是霍去病墓?康熙三十六年碑与乾隆四十一年碑孰是孰非?所谓的“衣冠冢”可信吗? 历史 2024-04-16 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