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突然宣布了他的看法:大量中国理工人才在美国扎根,竞争压力正在加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突然宣布了他的看法:大量中国理工人才在美国扎根,竞争压力正在加码。张忠谋在访谈里点名,中国培养的大批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在美国芯片与AI企业成为主力,据媒体报道。这位见证了半导体行业半个世纪风云的大佬说得一点不假,2023年的数据摆在那:美国前20大芯片企业里,中国籍工程师占比快到4成,尤其是3纳米制程、AI芯片设计这些核心岗位,比例直接突破了50%。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MD的CEO苏姿丰,这位3岁随家人赴美的华裔科学家,24岁就拿了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当年在IBM用铜技术代替铝做芯片连接,直接让芯片速度快了20%。如今她掌舵的AMD,能在AI芯片市场和英伟达掰手腕,背后靠的正是一大批和她一样的中国理工人才。美国对这些人才的态度,简直是“抢着要”的架势。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一落地,美国就喊着要补120万人才缺口,移民局直接把中国理工人才的H-1B签证审批从半年砍到14天,连配偶都能直接拿工作许可。斯坦福、麻省理工还专门和英伟达、英特尔合开芯片课程,中国留学生只要上过这些课,进核心研发团队的概率比别人高3倍。但这“抢人”的背后全是套路。一边把中国工程师当成突破技术瓶颈的宝贝,一边又把“间谍”的帽子往他们头上扣。特朗普时期搞的“中国行动计划”,让FBI平均每10小时就查一起涉华案件,田纳西大学的胡安明教授,就因为没在表格里填中国的兼职,被当成“经济间谍”抓了,最后官司撤了,职业生涯差点毁了。讽刺的是,英特尔2023年那款3纳米芯片的良率提升方案,就是华裔团队搞出来的,核心算法还借鉴了中国高校的研究成果。可转头美国商务部就改规则,要求这些工程师签保密协议,不准把技术和中国沾边。这种“又要用到你,又要防着你”的操作,把双标玩得明明白白。为啥这些人才明知有风险,还愿意留在那?施一公在西湖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戳破了关键:国内某顶尖AI实验室,申请的经费里只有15%能买设备、搞实验,剩下的全要花在发论文、开会上;可美国OpenAI的中国研究员,80%的经费能自己说了算,只要能搞出技术突破,没人催着发论文。不过这局面正在变。2024年美国半导体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籍工程师的核心岗位流失率涨了12%,不少人开始往回走。银川搞的“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政策,把西安交大、中科院的专家拉来挂职,不用全职落户也能搞研发;合肥长鑫更直接,给研发团队开“技术分红权”,设备水平和美国看齐,还能自己定技术路线。上海微电子的“离岸研发站”更聪明,直接在西雅图设实验室,让当地中国工程师就地搞研发,成果同步对接国内产线,既绕开了签证限制,又用上了美国的技术生态。这些实打实的改变,比喊“欢迎回国”的口号管用多了。现在再看张忠谋的话,才明白他真正的意思,人才流动从来不是“爱不爱国”的选择题,而是“哪里能搞成事儿”的计算题。美国靠政策挖人、靠生态留人,却又用政治搞“寒蝉效应”;中国以前输在环境,现在正慢慢补上来。那些扎根美国的中国工程师,既是AMD、英特尔的技术骨干,也是中国科技的“潜在资源”。就像苏姿丰一边带着AMD冲刺AI市场,一边年年往中国跑,说“中国是战略重点”。未来的人才战,拼的不是谁能“抢人”,而是谁能让人才安下心来做研究。毕竟技术没有国界,搞技术的人,终究只认能实现价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