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不造新能源汽车?长城老总魏建军一句话道破关键:他们是有技术的,并非没能力造电车,而是压根就不想造!外国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吃了百十年红利,早就把这条产业链做成了摇钱树。就说德国大众,燃油车时代常年能保持两位数的利润率,简直是躺着赚钱,可到了电动化时代,2025年一季度的电动业务利润率才只有3.2%,连零头都不到。这账谁都会算,放着稳赚不赔的生意不做,去啃电动车这块硬骨头?换谁都得犹豫。更别说柴油车曾是德国汽车的金字招牌,他们觉得这技术既功率大又比汽油车少排五分之一二氧化碳,硬是把柴油车当成缓冲地带,想靠这个拖延时间,等自己的电池技术赶上趟。结果2015年大众柴油门爆了雷,承认多年作弊欺骗监管,光罚款赔偿就掏了250亿美元,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舍不得放弃,后来又联合宝马、戴姆勒搞软件升级,想靠补丁续命,就是不愿彻底转向电动车。这哪是没能力,分明是抱着燃油车的金饭碗不想撒手。更关键的是这场技术路线的“赌局”,外国车企押错了宝,现在想回头又怕输得更惨。日本丰田就是个典型,从1992年就拉了个兴趣小组捣鼓氢能源,一路砸钱砸到2014年造出MIRAI,20多年砸进去的钱能堆出好几辆概念车,手里攥着5000多项专利。他们一门心思赌氢能源能成为未来,觉得纯电只是过渡,结果没想到中国把电动车先做起来了,丰田这才慌了神,可之前的投入太多,不甘心就这么打水漂,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扛。欧洲车企更有意思,一边在慕尼黑车展上摆着电动车型装样子,一边联名给欧盟写信,求着推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奔驰本来计划2025年让电动车占销量一半,后来干脆推迟目标,说未来十年还要更新内燃机;奥迪也搁置了2032年全面电动化的计划,摆明了就是不想全力押纯电。他们嘴上说要“技术开放”,其实就是赌纯电成不了气候,想给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留条活路,可惜这如意算盘没打好。再说转型的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外国车企根本下不了决心。通用汽车2022年才宣布在密歇根州投70亿美元建电池厂、改装配线,这已经是他们史上最大一笔投资了,可对比燃油车的家底还是不够看。他们计划到2025年砸350亿美元在电动化上,听起来不少,但分摊到全球产能改造、供应链重建上,其实捉襟见肘。更别说还有就业的包袱,德国汽车行业靠燃油车撑着80万个岗位,2023年光电动化转型就减了5.15万个工作,政府都慌了神,默克尔当年对车企百般宽容,默茨现在又喊着“不能单方面限定技术路径”,本质上都是怕动了燃油车的根基引发连锁反应。还有供应链的问题,欧洲想搞个北方伏特电池厂抗衡宁德时代,拉来宝马、大众入股,结果2024年底还是破产了,这说明他们在电池这种核心部件上根本没优势,要是真全力造电动车,就得看亚洲供应商的脸色,这口气哪能咽得下。最讽刺的是,外国车企不是没造过电动车,只是没真心造。宝马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i3电动车,可这款车从2016款卖到2020款,最后还是停售了,说白了就是没下功夫迭代,卖得不好就干脆放弃。他们的电动车平台也跟不上节奏,大众2019年搞的MEB平台,没几年就露了怯,电气底子太老,软件升级费劲,成本还降不下来,根本没法和新一代平台比。这哪是技术不行,分明是投入不够、心思没在这上面。反观他们在燃油车后市场的布局,发动机、变速箱的维修保养早就赚得盆满钵满,而新能源车后市场的核心是三电系统,这正是他们的短板,赛迪顾问预测2027年中国新能源后市场规模能破3.9万亿元,这么大块蛋糕他们吃不上,自然更不想推动电动化了。现在欧盟虽然喊着2035年禁售燃油车不动摇,却把碳排放考核推迟到2027年,这就是给车企递台阶。外国车企心里跟明镜似的,只要还能靠燃油车赚钱,就不会真心扑在电动车上,毕竟没人愿意主动砸掉自己的金饭碗。这场赌局里,他们赌的是电动化会降温,赌的是传统技术还能续命,可市场的潮水已经往电动车方向涌了,再抱着旧算盘不放,迟早得被拍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