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主要信源:(共产党员网——“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深秋的北京,中关村15号楼的梧桐树叶已开始泛黄。三楼的一间宿舍里,61岁的赵九章静静地躺在床上,仿佛正在熟睡。书桌上整齐摆放着未写完的卫星轨道计算公式稿纸,墨水瓶的盖子还敞开着。窗外,偶尔传来自行车铃铛的清脆声响,与室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位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科学家,在1968年10月26日这个普通的日子里,选择了永远离开他挚爱的科研事业。就在他离世前几个小时,他还特意将办公室里的那块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就像他平时准备给学生上课时一样认真。消息传到周总理那里时,总理正在主持召开一个重要会议。秘书轻声在他耳边汇报后,总理手中的钢笔停顿了一下,在文件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墨点。与会者注意到,总理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会议中断了整整十分钟。赵九章的离去格外令人痛心,因为就在他去世后第18个月,1970年4月24日,他倾注毕生心血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当《东方红》的乐曲在太空中响起时,许多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都忍不住流下热泪。他们知道,这位为中国卫星事业呕心沥血的科学家,最终没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时间回溯到1958年的秋天,赵九章率领中国大气物理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郊外的航天研究中心,苏联专家只让他们参观了部分对外开放的设施。当赵九章想详细了解卫星温控系统的技术细节时,对方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在返程的列车上,赵九章望着窗外西伯利亚广袤的原野,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定要让中国的卫星上天。"回国后,赵九章立即向中科院提出自主研发卫星的建议。当时国内条件艰苦,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他就带着团队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工作,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寒冷如冰窖。有一次,为了观测一个天文现象,他们在零下20度的室外连续工作了整整一夜,仪器都冻住了,就用体温去暖。1964年对赵九章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这年冬天,他得知我国运载火箭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连夜给周总理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阐述了研制人造卫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封信最终促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的立项。项目启动后,赵九章更忙了。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同事们都知道他有严重的心脏病,每次见他脸色苍白地捂着胸口,就知道是老毛病又犯了。可他总是摆摆手,服下几粒药丸,又继续工作。他说:"卫星早上天一天,我们的国家就早一天强大。"然而,就在卫星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时,赵九章却被剥夺了科研权利。最让他痛苦的是,再也不能过问卫星研制的进展。有时在院子里遇到以前的同事,他会悄悄询问卫星的研制情况。当听到遇到技术难题时,他的眉头就会紧紧皱起。1968年国庆节前,赵九章一直在期待观礼请柬。他想着,如果能参加国庆观礼,或许就能向领导反映情况,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可是请柬始终没有来。后来才知道,请柬被人扣下了。这个误会,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赵九章显得异常平静。他把自己所有的科研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给心爱的黑板做了最后一次擦拭。10月25日深夜,他像往常一样工作到很晚,然后悄悄回到了宿舍。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导航,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太空中闪耀着越来越多中国航天的奇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打下的坚实基础。赵九章生前最爱吟诵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句子:"大将军远征,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这位为中国卫星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就像诗中的大将军一样,为了国家的强盛,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虽然没能亲眼看到卫星升空,但他开创的事业永远在太空中延续。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